(原刊於《MH》(摩登家庭),2006年5月)
Mark Rothko(馬克˙羅斯科)是現代藝術史中一位殿堂級的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大師。雖然在教科書裡,他可能只會在1950年代美國抽象表現主義一章中有所提及,但他在繪畫中注入的強烈精神性,卻讓人久久不能忘懷。《中國藝術品》網站如此形容Rothko的作品:「在他成熟期的繪畫作品中,經常可以見到兩三個色彩明亮、邊緣柔和、微微發光的巨形色塊,它們毫無重量感地排列在一起,如同一種自由的思想漂浮於畫布上空。簡練、單純,但卻磁力般地將人深深吸引。」這是對Rothko作品很貼切的描述。正如畫家自述:「我選擇當畫家,因為我要把繪畫昇華至深刻動人的國度,與音樂和詩歌並列。」
在我個人的經驗裡,我自然認為大師的作品著實有如此吸引力和震撼力。我是在1980年代中期在美國首次認識Rothko的作品,後來回到香港,念念不忘大師的繪畫,一等就是二十年了,今天終於能在香港一睹大師的作品。我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前往展覽場地香港藝術館,從畫家1920至1930年代早期的作品一路看下去,慢慢的看著看著,到最後我終於來到畫家成熟期(1950-1970年代)的作品跟前,駐足凝望,時間彷彿突然停頓,然後我不由自主的流下淚來,就如同我們被偉大的音樂、詩歌和電影般感動一樣。
畫家曾經這樣說:「我對色彩與形體或任何東西之間的關係不感興趣。我只對表達人類基本情感:悲哀、狂喜、命運、衰敗等等感興趣。而事實上,當人們在面對我的繪畫時會禁不住的流淚的話,那表示我能傳達那些人類基本情感……那些在我的畫作面前流淚的人,與我有著當我在繪畫這些作品時的相同宗教靈性經驗。而假如你說你只被作品的色彩關係感動的話,那你就誤解了重點。」我不敢妄言完全明白畫家所指的重點,但我們都能被畫家的作品感動卻是不爭的事實。
畫家1903年出生於俄國,是猶太裔人,於1913年移居美國。除了在1925至1926年期間在紐約藝術學生聯盟習畫外,Rothko可說是自學成才。Rothko長久以來被譽為美國的藝術先驅,他的經典作品完全摒棄具像的傳統,由多個巨大的色彩方塊組成並懸浮於畫布上,創出詩意空間。
在1920至1930年代期間,Rothko創作了數百幅紙本及畫布作品,當中包括為數不少的裸體畫像、人物肖像、城市風景和自然風景。在那個時期的作品中,Rothko已刻意把筆下的人物形象扭曲,並以充滿力度的筆觸創作。1940年代可說是Rothko創作生涯的蛻變期。他一直想透過畫作表達人生的悲哀。其後的十年間,他筆下的圖像愈來愈富象徵性和抽象感。到了1947年,Rothko可說已摒棄了所有寫實元素,取而代之的,是構圖簡練、以朦朧色塊為主的「多形態圖畫」。及至1950年,Rothko已建立了個人的經典風格──以簡單的表現手法表達複雜的思想。他的經典作品大多以兩至四個長形方塊為主體,方塊以垂直形式排列在色彩鮮艷的底色之上,利用大量調子不同的色彩和色彩之間的關係,營造出或樸素或詩意,以至充滿戲劇性的氣氛和藝術效果。
華盛頓國立美術館現代藝術特別項目館長Roth Fine女士表示,Rothko作品給人的感覺實在難以筆墨形容。而畫家本身也一再強調,他最關心的其中一點,是觀者有沒有渠道與他的作品直接溝通和對作品產生感覺。
這位抽象主義表現大師與同期的Jackson Pollock、Willem de Kooning、Clyfford Still、Barnett Newman和Franz Kline齊名,而他的作品對1950年代往後的藝術,以至建築、設計和時裝界的影響深遠。因此我們實在不容錯過這次展覽。較為遺憾的是,與康文署2005年兩個大型展覽──「走向盛堂:文化交流與融合」及「法國印象派繪畫珍品展」相比,這次宣傳似乎略嫌不足。只恐怕香港市民會錯過這次雖然作品數目不多,但同樣千載難逢、可以張開眼睛看世界的機會。
是次展覽名為「馬克˙羅斯科的歷史:華盛頓國立美術館藏品選」,展出畫家共27幅作品,由華盛頓國立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籌劃、美國國務院協辦,香港展覽部份由康文署主辦。這是National Gallery of Art首個於香港舉辦的展覽,也是Mark Rothko在亞洲的首次展出。 由3月31日至6月4日,在香港藝術館展出。該展覽的亞洲另一站就只有南韓首爾(6月22日至9月6日,三星美術館)。
在我個人的經驗裡,我自然認為大師的作品著實有如此吸引力和震撼力。我是在1980年代中期在美國首次認識Rothko的作品,後來回到香港,念念不忘大師的繪畫,一等就是二十年了,今天終於能在香港一睹大師的作品。我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前往展覽場地香港藝術館,從畫家1920至1930年代早期的作品一路看下去,慢慢的看著看著,到最後我終於來到畫家成熟期(1950-1970年代)的作品跟前,駐足凝望,時間彷彿突然停頓,然後我不由自主的流下淚來,就如同我們被偉大的音樂、詩歌和電影般感動一樣。
畫家曾經這樣說:「我對色彩與形體或任何東西之間的關係不感興趣。我只對表達人類基本情感:悲哀、狂喜、命運、衰敗等等感興趣。而事實上,當人們在面對我的繪畫時會禁不住的流淚的話,那表示我能傳達那些人類基本情感……那些在我的畫作面前流淚的人,與我有著當我在繪畫這些作品時的相同宗教靈性經驗。而假如你說你只被作品的色彩關係感動的話,那你就誤解了重點。」我不敢妄言完全明白畫家所指的重點,但我們都能被畫家的作品感動卻是不爭的事實。
畫家1903年出生於俄國,是猶太裔人,於1913年移居美國。除了在1925至1926年期間在紐約藝術學生聯盟習畫外,Rothko可說是自學成才。Rothko長久以來被譽為美國的藝術先驅,他的經典作品完全摒棄具像的傳統,由多個巨大的色彩方塊組成並懸浮於畫布上,創出詩意空間。
在1920至1930年代期間,Rothko創作了數百幅紙本及畫布作品,當中包括為數不少的裸體畫像、人物肖像、城市風景和自然風景。在那個時期的作品中,Rothko已刻意把筆下的人物形象扭曲,並以充滿力度的筆觸創作。1940年代可說是Rothko創作生涯的蛻變期。他一直想透過畫作表達人生的悲哀。其後的十年間,他筆下的圖像愈來愈富象徵性和抽象感。到了1947年,Rothko可說已摒棄了所有寫實元素,取而代之的,是構圖簡練、以朦朧色塊為主的「多形態圖畫」。及至1950年,Rothko已建立了個人的經典風格──以簡單的表現手法表達複雜的思想。他的經典作品大多以兩至四個長形方塊為主體,方塊以垂直形式排列在色彩鮮艷的底色之上,利用大量調子不同的色彩和色彩之間的關係,營造出或樸素或詩意,以至充滿戲劇性的氣氛和藝術效果。

華盛頓國立美術館現代藝術特別項目館長Roth Fine女士表示,Rothko作品給人的感覺實在難以筆墨形容。而畫家本身也一再強調,他最關心的其中一點,是觀者有沒有渠道與他的作品直接溝通和對作品產生感覺。
這位抽象主義表現大師與同期的Jackson Pollock、Willem de Kooning、Clyfford Still、Barnett Newman和Franz Kline齊名,而他的作品對1950年代往後的藝術,以至建築、設計和時裝界的影響深遠。因此我們實在不容錯過這次展覽。較為遺憾的是,與康文署2005年兩個大型展覽──「走向盛堂:文化交流與融合」及「法國印象派繪畫珍品展」相比,這次宣傳似乎略嫌不足。只恐怕香港市民會錯過這次雖然作品數目不多,但同樣千載難逢、可以張開眼睛看世界的機會。
是次展覽名為「馬克˙羅斯科的歷史:華盛頓國立美術館藏品選」,展出畫家共27幅作品,由華盛頓國立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籌劃、美國國務院協辦,香港展覽部份由康文署主辦。這是National Gallery of Art首個於香港舉辦的展覽,也是Mark Rothko在亞洲的首次展出。 由3月31日至6月4日,在香港藝術館展出。該展覽的亞洲另一站就只有南韓首爾(6月22日至9月6日,三星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