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18日
這個Blog叫「頭文字476」,大家可能也猜到意思 -- 即40出頭、成長於70年代(及80年代早中期)、生於60年代的一群人。亦即Non-Baby Boomers。一些學說/評論稱這群人為「X世代」,但其所代表的出生年份則有不只一種說法,多界定為1965-1976年出生的人士,而一般則將1976年後出生的叫「Y世代」。也有再細分者:1958-1968年生的稱為Baby Busters (baby bust指出生率顯著下降)。
網上找有關Gen-X或Baby Busters的資料不難(我們的恩物《維基百科》中有綜合的資料),但詳盡的不多,起碼比有關研究Baby Boomers的少。而即使看過十個八個這類相關資料後,仍未能對X世代有清晰的領會。也許,這正正就是因為我們是不能被簡單標籤label的一代。
我小陳生於1965年,去年(2005年)剛滿40歲,本來沒甚麼所謂感觸的 -- 可能因為一路下來已經很多勞騷;也可能因為早婚,外子比我大超過10年、曾患腦瘤(感謝上天他今天健康無大礙-touch wood),雙親又早離世,特別「早熟」兼唸佛,「慧眼」比同年紀的人早一點初開,所以以為自己應該可以順利渡過40這個關口。但好景不常,一踏進4字頭不久就來老花眼,向來堪稱好醒好快、從來沒有typo mistakes的我,一下字要適應老花眼所帶來的各種變化(也包括同一時間出現的婦女身體變化),才發現原來40這一關可能要用好幾年去適應。老花眼對一些人可能無大關係,但對從事所謂文字工作、向有校對閃光眼之稱,兼無書不歡的小陳來說,有點難。所以,剛好這陣子有閒,便嘗試跟上博客潮流,開個「頭文字476」Blog,自娛一番兼發洩一下小陳這些年來對Baby Boomers的一些厭惡感。
多謝陳冠中寫了一篇「我這一代香港人 -- 成就與失誤」,陳冠中在其文章中所指的是Baby Boomers的成就與失誤, 小陳當然甚有同感,小陳的一些「不成熟偏見」也間接找到了立足點。有陳冠中這篇文章在前,小陳頓有暢所欲言的衝動。感謝博客的發明,小陳找到一個不用敲老編門的發表空間。
這個Blog叫「頭文字476」,大家可能也猜到意思 -- 即40出頭、成長於70年代(及80年代早中期)、生於60年代的一群人。亦即Non-Baby Boomers。一些學說/評論稱這群人為「X世代」,但其所代表的出生年份則有不只一種說法,多界定為1965-1976年出生的人士,而一般則將1976年後出生的叫「Y世代」。也有再細分者:1958-1968年生的稱為Baby Busters (baby bust指出生率顯著下降)。
網上找有關Gen-X或Baby Busters的資料不難(我們的恩物《維基百科》中有綜合的資料),但詳盡的不多,起碼比有關研究Baby Boomers的少。而即使看過十個八個這類相關資料後,仍未能對X世代有清晰的領會。也許,這正正就是因為我們是不能被簡單標籤label的一代。
我小陳生於1965年,去年(2005年)剛滿40歲,本來沒甚麼所謂感觸的 -- 可能因為一路下來已經很多勞騷;也可能因為早婚,外子比我大超過10年、曾患腦瘤(感謝上天他今天健康無大礙-touch wood),雙親又早離世,特別「早熟」兼唸佛,「慧眼」比同年紀的人早一點初開,所以以為自己應該可以順利渡過40這個關口。但好景不常,一踏進4字頭不久就來老花眼,向來堪稱好醒好快、從來沒有typo mistakes的我,一下字要適應老花眼所帶來的各種變化(也包括同一時間出現的婦女身體變化),才發現原來40這一關可能要用好幾年去適應。老花眼對一些人可能無大關係,但對從事所謂文字工作、向有校對閃光眼之稱,兼無書不歡的小陳來說,有點難。所以,剛好這陣子有閒,便嘗試跟上博客潮流,開個「頭文字476」Blog,自娛一番兼發洩一下小陳這些年來對Baby Boomers的一些厭惡感。
多謝陳冠中寫了一篇「我這一代香港人 -- 成就與失誤」,陳冠中在其文章中所指的是Baby Boomers的成就與失誤, 小陳當然甚有同感,小陳的一些「不成熟偏見」也間接找到了立足點。有陳冠中這篇文章在前,小陳頓有暢所欲言的衝動。感謝博客的發明,小陳找到一個不用敲老編門的發表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