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09, 2010

好文爛文也共賞

信報財經新聞 | 時事評論 | 香島論叢 | By 練乙錚 2010-01-07


「八十後」與社會深層矛盾


近日本地有關「八十後」等世代爭議很熱烈,一般認為香港社會機會萎縮,階層流動減弱,老一脫戀棧不去,年青一輩上升門路收窄,形成強大代際張力,導致種種社會矛盾。筆者從一些簡單數據出發,對上述看法提出質疑。牽涉年輕一代的社會矛盾確實存在,不少還正在深化,但代際張力不是好解釋。


大家可先看一些人口數字。相對西方國家,國共內戰引致的社會動盪,把香港戰後生育高峰期推遲五至十年,而四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的湧港難民潮,則大大增加此戰後世代的比重。政府統計處去年中發放的人口年齡組別數字,清楚顯示這點,但政府用的年齡組別是以兩個相繼年代的中點為始末,和現時討論中常用的「八十後」、「九十後」有出入,不好比較,故筆者把分組方法和各組數字大略調整,得出附表。


西方戰後嬰兒潮輩出生年期一般定為1945-1964,但從附表可知,香港的戰後人口高峰期在國共內戰完結之後的一九五○年才開始,比西方遲了五年,但一直維持至七十年代末,合共約三十年,比西方長五年。而香港的「八十後」(不連「九十後」),人數比之前三個年代組別都少,比起「六十後」,更少了百分之二十。一般而言,若世代人口趨增,新世代之內的人均資源分薄,彼此競爭較烈,名校難進、大學難入,因為各種設施都跟不上;相反,如果世代人口趨減,則新世代之內的人均資源增加,競爭減弱,名校易進,大學易入(除非政府「過橋抽板」,即時縮班、殺校)。據此,我們可作若干初步推論:(一)「八十後」的成長過程最幸福,佔用人均資源比其他幾個戰後人口組別都高;這還未把經濟增長因素考慮在內;(二)內戰一代(銀髮族)擔子最重,因為之後的人口急增,撫養比例急升;(三)「六十後」組別之中的資源競爭最烈;(四)「八十後」之前的世代人數多,已「把餅做大」,陸續退出來之後,「八十後」上位機會最豐。此外,認為「銀髮族」戀棧、阻礙「八十後」上位之說,亦似乎比較牽強,一來因為彼此之間還有幾個「後」相隔,並無直接衝突,況且八、九十年代有移民潮,不少內戰一代和「五十後」移民海外騰出空位,「塞車」之說,理據薄弱。惟一不利「八十後」上位因素,是港人壽命增長,受的教育亦增加,退休年齡可能延後,但此說亦有爭議,因為不少「五十後」幹得太辛苦,流行提早退休;筆者同輩(五十後)友儕當中,約五分一已提前進入「黃金歲月」,享受人生或追尋理想第二春,而並未受去年金融風暴影響。研究指出,「八十後」有強烈焦慮,但上述分析顯示,「代際張力」不是主要原因,論者或應多研究其他因素;筆者試提供一些思考方向。


「八十後」是移民的第二、三代,成長條件好,但無法與新近出現的一些拼博意識極強的第一代移民作橫向競爭。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之後,出現大量「海歸派」,回流目的地首選是香港。這個情況在本地商界、財經界和學術界已十分明顯。在西方國家,大城市吸納地方乃至世界精英,是一個自然的連續過程,本地人較易適應、接受,但在香港卻是一個突變,再加上一些政府政策為之帶頭,如大專吸納內地尖子,移民首選內地精英,雖然都有正面作用,但對本來以為可享更多「人口紅利」的「八十後」而言,這種忽然出現的橫向競爭無異「飛來橫禍」,絕對難以「理性看待」;一般「八十後」,任憑怎樣自強增值,哪裏敵得過十三億人口精英中的精英?大環境之下的政府政策,未照顧這方面的問題;特區政府給「八十後」的最深印象之一,是「唔錫」本地人。


另外,「八十後」是在高度政治化環境中長大的。八九六四、中英爭拗、九七回歸、二十三條立法、五十萬人倒董、爭取普選,等等,在在與「八十後」一同成長;回歸之後,「港人治港」只是選擇性實現,既得利益只換膚色旗號而性質不變,民主改革卻一拖再拖,更令「八十後」之中比較政治敏感的一部分人走上激進之路。對此,中央和特區政府都毫不理會,一些當權人物的言行更是火上加油。


此外,貧富懸殊自「八十後」懂事以來一直上升,政府卻忙縮班、殺校、減少特殊教育資源、花六七百億建高鐵、強制驗毒…;這些社會政策交織成的圖像,又怎教富理想、易衝動的年輕人不生氣?


這些,才是產生「八十後」現象的真正原因,卻非這個政府在現存體制和意識形態之下可圓滿解決。 (完)






***********************************


小陳尤其同意這位作者逸賢於文末的幾句︰『不是人人都有條件,五十來歲遭人罵兩句後,便可奢談封筆看海,去「享受人生、追尋理想第二春」,瀟灑一番。許多同齡之人只能在海濱公園剪草,看看有無鋁罐紙皮可拾,每天與木虱同眠。嚴謹的人絕不會單憑感覺將一小撮幸運的「五十後」,看成社會之全部,更不會隨便硬套在年輕人身上,否則後人只會評為風涼之徒。』


這令小陳想起,早幾年與兩位50後的女士談天,她們說她們現在沒有秘書、少買名牌、不買皮草,back to basics 云云。小陳當時心裡想 -- 咦,這麼說我其實一早就back to basics啦!小陳從來不買名牌(買唔起),更遑論甚麼皮草。秘書?有是bonus,沒有是理所當然,為公司慳錢是應該的。


信報財經新聞 | 獨眼.讀者 | 讀者之聲 | By 逸賢 2010-01-09


與練乙錚的「八十後」觀商榷


練博士乙錚先生本月7日的專欄題為《「八十後」與社會深層矛盾》,把脈香港,呼籲研究「八十後」的論者多注意其他因素,應拓新的思考方向,別於一般所講的「代際張力」。


練先生先列出香港人口數據,指出「八十後」比起「六十後」及其他年齡組,人數都要少,享受的人均資源最高,所以成長得最幸福。的確,這些客觀事實和數字無容置疑,然此論不外是重新包裝早已聽膩的老調:後生仔,你們已經很幸福了。無疑「八十後」比早幾代幸福,相信他們都不會否認,但請注意,他們是對前景「強烈焦慮」,看不見未來曙光,才站出來;練博士卻大談過去二十年的光景如何幸福,對比之下,似有各說各話之感,無助了解他們的心,更遑論紓解其焦慮。


練博士又認為「銀髮族」阻礙「八十後」上位之說比較牽強,除因為兩者中間相隔數代人並無直接衝突外,八九十年代的移民潮騰出了大量空位,理應不會「塞車」云云。試問「銀髮族」不走的話,中間幾代人及底層的「八十後」如何向上流動?何況,由移民潮造就上位的人,今天也不過四五十,尚未屆退休之齡,仍要供書供樓。回歸十二年,已歷金融風暴和海嘯兩劫,對未來一兩年已充滿「強烈焦慮」,更不敢想像退休之日如何,怎敢貿然離職?真不知練博士「不少五十後……流行提早退休」之語從何說起,更不知如何證明「塞車」之說「理據薄弱」。


同時,不能單靠早幾代人已「把餅做大」,就斷言「八十後」一定受益,還要問問今日香港是個怎樣的社會。請看統計處的數字,本地生產總值每年上升(1998年除外),而1996年工資中位數是9500元,從2001到2006年一直停在10000元。餅雖大了,但一般勞動者分到什麼?此外,練先生指內地人才變成「八十後」「飛來橫禍」式橫向競爭,後者無力招架,致生焦慮。愚以為現在只宜存而不論,待他日論者深入研究,找出具體數據後,再作評斷。


君不見近來鬧得沸揚的反高鐵、保衛菜園村行動,是一眾「八十後」通過該議題去關懷社會、關心弱勢、珍愛文化、重視歷史、控訴不義,身體力行匡正官僚歪風、阻止公帑亂擲,實乃公民社會的醒覺。手握權力的人,掌控輿論的人可會明白?可曾思考?現在貧富懸殊、公義不彰、富人橫行,整個制度已經危害香港社會的持續力:「八十後」意識到二十來歲已經難以生存,出半斤力也拿不足四兩,還哪裏有美好明天?


實權由上幾代掌握,社會又妄自誤讀「八十後」的想法,只管負面詮釋,遭練先生視為「易衝動」,毫不信任年輕人。縱有為公之心,又可以做甚麼?僅可用最直接的方法敬告各方。由是觀之,「八十後」的格局,比其他人想像中大得多了。


不是人人都有條件,五十來歲遭人罵兩句後,便可奢談封筆看海,去「享受人生、追尋理想第二春」,瀟灑一番。許多同齡之人只能在海濱公園剪草,看看有無鋁罐紙皮可拾,每天與木虱同眠。嚴謹的人絕不會單憑感覺將一小撮幸運的「五十後」,看成社會之全部,更不會隨便硬套在年輕人身上,否則後人只會評為風涼之徒。 (完)


******************




「七十後對生活更無奈……」,小陳雖然是六十後,但也甚有共鳴!


am730 | 新聞 | 自強不息 | By 曾錦強  2010-01-07


被忽略的七十後


元旦大遊行,有年輕人衝擊中聯辦,之後有很多關於「八十後」一代的評論,說甚麼年輕人喜歡用激進的方法去表達訴求。其實每一代的年輕人都有改變世界的理想,不然又怎會有「五四運動」,「六四事件」等等,而香港七十年代也有「保釣運動」,都是年輕人為了理想,不顧後果的「激進行為」。但我們不要將激進等同暴力,始終使用暴力的年輕人只是少數,不應將暴力等同八十後的意識形態,而且暴力示威也不會得到廣大市民的支持,對年輕人爭取理想帶來負面的影響。


傳媒多談論八十後,但我認為七十後對生活更無奈。七十後在回歸的時候,剛好是18到27歲,他們經歷了回歸前的繁榮景象。但他們畢業後,卻先後面對了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科網爆破、03年沙士、08金融海嘯,要累積財富不易。事業上,企業的高位很多都給六十後佔據了,他們離退休仍遠,到他們退休的時候,七十世代已經不太年輕,繼任人選可能會選擇仍然當打的八十後。有人說高樓價是八十後怨氣的源頭,但他們還年輕,很多仍然跟父母同住,沒有置業的迫切性。反而七十後現在是30到40歲,剛好是結婚生子的年紀,高樓價對他們的影響更大。我認為七十後面對的生活問題更多,更迫切,只是他們已經沒有八十後的激情,抗爭的舞台讓給了八十後而已。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正在成家立業的七十後,更值得關注。(完)




*****************************
如此無知的思想內容和輕率態度,又是否80或90後的另一寫照?小陳在港大的其中一位fellows (即已畢業的mentees)告訴我她很喜歡讀這位作者的文章,小陳既然是她的senior fellow,便不可唯唯諾諾了事,唯有不客氣的告訴她此作者文章毫無內涵兼品味其差,要寫扮bitchy的文章也有高手低手之分,我便著她看鄧小宇的《穿KENZO的女人》,是香港bitchy文學鼻祖,起碼good taste得多。




信報財經新聞 | 特稿 | 蘭開夏道 | By 王迪詩 2010-01-09


我對香港的愛情


香港是一個情緒化的城市。你由nobody變成somebody,只花二十四小時。你由天王巨星變成路人甲乙丙,還要快過《殘酷一叮》。所以,當我看見香港足球隊在東亞運擊敗日本隊後整整兩個星期,居然還有二十多人上街要求政府「資」援足球,well,I have to say,I'm kind of surprised。畢竟,兩個星期足以捧紅半打?模,delete一個甘乃威,忘掉一個「按摩師」,更何況一場球賽?起哄、忘記、再起哄、再忘記。在這個城市裏,沒有人會用心去記住一件事,記住一個人。到今天,那場球賽已發生整整一個月了,在香港來說簡直是一宗「陳年舊事」。


不知為何,香港人總被周邊那些花綠綠的光影迷住,對最重要的東西卻視而不見。老實講,這些年來,我們累積下來的所謂「核心」的東西,其實並不太多。曾經,香港人以為自己沒有根。那不是因為香港殖民地出身,而是因為在香港人的心裏,什麼都不留痕。


雀躍報「政績」


港隊擊敗日本隊那場足球賽,一度令香港人好high。特首曾蔭權甚至high到看畢這場「扣人心弦」的比賽後,向國家主席胡錦濤雀躍地報這項「政績」。他說香港勝出的一瞬間,全場震動,全城振奮,令他深深感受到香港人本身的歸屬感,逆境自強……追求卓越……(下省五十字)。香港足球隊的確在東亞運贏了金牌,不過,sorry,這不是特區政府的功勞,促成港隊奪金的那個人叫羅傑承。政府應該給他頒個金紫荊星章,同時給他的老婆頒個大紫荊勳章。根據報章雜誌的訪問,球隊背後的策劃和執行都由羅太一手包辦。這個女人為香港足球默默耕耘的時候,一班高官還發緊夢。


有人不屑地說,港隊勝出可不是由於港隊進步啊!那不過是因為日本僅派次等球員應戰罷了,有什麼值得高興?我聽了覺得好笑。成王敗寇,金牌就在我的手裏。你因為行衰運而落敗也好,因為派了次等球員而落敗也好,關我鬼事?既然贏了,好心特區政府食住個勢,趁香港人還對足球有丁點兒的熱情,擲1億出來發展足球吧。這不過是踢波,又不是劉曉波,特區政府怕什麼?


這1億能促進社會和諧,刺激民望,物超所值。但我強調是真金白銀的1億,而不要政府宣布「未來五年加建九個足球場」。我完全可以想像,興建球場一事本身將變成一個足球,被N個政府部門踢來踢去,文件環繞地球三周之後,五年的事都能搞出十五、二十年,耐過落實普選!


就說我們那「傳奇」的東亞運,政府早於2006年批地興建射擊場館,但各個政府部門把文件踢來踢去,射擊總會待2008年底才獲發土地牌照,一年後就是東亞運。場館從天上掉下來麼?由樹上生出來麼?又要申請撥款,又要興建場館,一年怎麼夠?最終竟爛尾收場!


九個足球場終於落成那天,打贏了日本隊的香港足球員大概會問:「你還記得我否?」今天有份反對興建高鐵的香港人,他日坐在車廂直奔內地,又會否記得自己當年曾反對興建高鐵?


反高鐵的呼聲,主要圍繞造價太貴、需要拆掉菜園村,還有鐵路穿越部分民居的地底而擔心影響居民。反對者赤腳在立法會門外行走,手持稻米,七步一跪;並在立法會外看直播,主張興建高鐵的議員發言即狂噓,反對方案的議員發言即狂歡。


反對者多是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包括中四、中五生。我覺得,他們真愛香港。


「It takes no time to fall in love. But it takes you years to know what love is.」Jason Mraz是這樣唱的。坦白講,到目前為止我還未能完全體會這話的意義,我太喜歡fall in love的感覺。但我相信,終有一天我會了解的。


這不是愛


一知半解如我,還是能夠肯定的告訴你:發情失控,表示好感,生擒不遂,老羞成怒,豉椒炒魷──這不是愛。如果你真心愛一個人,就算人家不愛你,你依然會希望他幸福。生擒不遂即豉椒炒魷,那是愛,但你愛的是你自己,不要搞錯。用「甘乃威發情事件」來比喻高鐵的爭議,雖然大大提高了一個小男人的層次,但假如愛一個人會希望他幸福,愛一個城市不也一樣?


你問香港人:興建高鐵好不好?好。只要不是建在我的家裏。梅窩居民也認同正生書院這所戒毒學校很有意義,只是不要搬來梅窩。可是,也總得建在某個地方啊。不拆菜園村,就得拆另一條村。每一個家都有價值。難道他人的家,比菜園村居民的家更該拆?假如菜園村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例如皇后碼頭,我會反對清拆;例如在維港無止境的填海,我也反對。但如果遷拆一個僅八十戶居民的菜園村,已是所有方案中影響最小的一個,你會怎樣取捨?


取捨──那是城市發展的必然過程。有人會問,為什麼要取捨?什麼都不要拆,我們乾脆不要高鐵,香港沒有高鐵會死麼?當年興建地鐵、九鐵,我不知道曾拆掉多少人的家。我也不知道,當年反對興建地鐵的人,今天有誰沒搭過地鐵。我唯一清楚知道的是,假如當年沒建地鐵,今天最需要「希望工程」的會是香港。


「取捨」永遠是一件令人難過的事。中四、中五學生未能明白,不足為奇。我中五畢業之後,也常問為何人生不能完美?後來我逐漸發現,只要你一日未死,一日都仍要取捨。在美食與健康之間選一個,在老婆與情婦之間選一個,在飯碗與尊嚴之間選一個,在理想與金錢之間選一個。十萬個不願意,仍得取捨。


永遠不再回來


城市的發展只能向前,世界根本不容你停下腳步。四五十歲以上的那代人,很愛懷緬過去,開口埋口慨嘆香港今非昔比。我會跟這班人說:Hey,你們老了,收山吧。「懷舊」是衰老的象徵。活到八十歲,我王迪詩依然是向前看的。過去的已經過去,不管多麼風光,多麼悲傷,已經永永遠遠不再回來。想來有個屁用?


站在今天,看的是明天。武廣高鐵通車,以往十小時的車程大大縮短為不足三個小時。京津高鐵以半小時的車程,把天津連上北京,形成巨大的京津區,讓天津成為環勃海區的龍頭。你當然有權高呼,為什麼要取捨?什麼都不要拆,我們不要高鐵!與此同時,內地的高鐵網很快就會連接起來,中國人將乘坐高鐵往來全國,有北京站、上海站、武漢站、廣州站。香港站呢?Sorry,沒有。


香港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民生上,早已是中國的一部分。我不是問你願不願意,我是告訴你這個事實。連接全國的高鐵獨欠一個香港站──為了八十戶的菜園村居民。八十戶就不是人嗎?他們的福利就不重要嗎?重要。但如果沒有高鐵會令香港的競爭力大幅下降,多少香港人會被淘汰?多少家庭會喪失生計?多少人的理想會落空?


有人把「反高鐵事件」解讀成「四代香港人的矛盾」。Well,alright,whatever。毛主席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世界是菜園村居民的,也是第四代香港青年的,但是歸根結底是第五第六第N代香港人的。Jason Mraz的歌還未完,他唱道:「It takes some good to make it hurt...... It takes some cold to know the sun...... It takes the one to have the other...... It takes some fears to make you trust...... 」。這首歌的名字叫——Life is wonderful。(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