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財經新聞 | 時事評論 | 香島論叢 | By 練乙錚 2010-01-07
「八十後」與社會深層矛盾
近日本地有關「八十後」等世代爭議很熱烈,一般認為香港社會機會萎縮,階層流動減弱,老一脫戀棧不去,年青一輩上升門路收窄,形成強大代際張力,導致種種社會矛盾。筆者從一些簡單數據出發,對上述看法提出質疑。牽涉年輕一代的社會矛盾確實存在,不少還正在深化,但代際張力不是好解釋。
大家可先看一些人口數字。相對西方國家,國共內戰引致的社會動盪,把香港戰後生育高峰期推遲五至十年,而四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的湧港難民潮,則大大增加此戰後世代的比重。政府統計處去年中發放的人口年齡組別數字,清楚顯示這點,但政府用的年齡組別是以兩個相繼年代的中點為始末,和現時討論中常用的「八十後」、「九十後」有出入,不好比較,故筆者把分組方法和各組數字大略調整,得出附表。
西方戰後嬰兒潮輩出生年期一般定為1945-1964,但從附表可知,香港的戰後人口高峰期在國共內戰完結之後的一九五○年才開始,比西方遲了五年,但一直維持至七十年代末,合共約三十年,比西方長五年。而香港的「八十後」(不連「九十後」),人數比之前三個年代組別都少,比起「六十後」,更少了百分之二十。一般而言,若世代人口趨增,新世代之內的人均資源分薄,彼此競爭較烈,名校難進、大學難入,因為各種設施都跟不上;相反,如果世代人口趨減,則新世代之內的人均資源增加,競爭減弱,名校易進,大學易入(除非政府「過橋抽板」,即時縮班、殺校)。據此,我們可作若干初步推論:(一)「八十後」的成長過程最幸福,佔用人均資源比其他幾個戰後人口組別都高;這還未把經濟增長因素考慮在內;(二)內戰一代(銀髮族)擔子最重,因為之後的人口急增,撫養比例急升;(三)「六十後」組別之中的資源競爭最烈;(四)「八十後」之前的世代人數多,已「把餅做大」,陸續退出來之後,「八十後」上位機會最豐。此外,認為「銀髮族」戀棧、阻礙「八十後」上位之說,亦似乎比較牽強,一來因為彼此之間還有幾個「後」相隔,並無直接衝突,況且八、九十年代有移民潮,不少內戰一代和「五十後」移民海外騰出空位,「塞車」之說,理據薄弱。惟一不利「八十後」上位因素,是港人壽命增長,受的教育亦增加,退休年齡可能延後,但此說亦有爭議,因為不少「五十後」幹得太辛苦,流行提早退休;筆者同輩(五十後)友儕當中,約五分一已提前進入「黃金歲月」,享受人生或追尋理想第二春,而並未受去年金融風暴影響。研究指出,「八十後」有強烈焦慮,但上述分析顯示,「代際張力」不是主要原因,論者或應多研究其他因素;筆者試提供一些思考方向。
「八十後」是移民的第二、三代,成長條件好,但無法與新近出現的一些拼博意識極強的第一代移民作橫向競爭。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之後,出現大量「海歸派」,回流目的地首選是香港。這個情況在本地商界、財經界和學術界已十分明顯。在西方國家,大城市吸納地方乃至世界精英,是一個自然的連續過程,本地人較易適應、接受,但在香港卻是一個突變,再加上一些政府政策為之帶頭,如大專吸納內地尖子,移民首選內地精英,雖然都有正面作用,但對本來以為可享更多「人口紅利」的「八十後」而言,這種忽然出現的橫向競爭無異「飛來橫禍」,絕對難以「理性看待」;一般「八十後」,任憑怎樣自強增值,哪裏敵得過十三億人口精英中的精英?大環境之下的政府政策,未照顧這方面的問題;特區政府給「八十後」的最深印象之一,是「唔錫」本地人。
另外,「八十後」是在高度政治化環境中長大的。八九六四、中英爭拗、九七回歸、二十三條立法、五十萬人倒董、爭取普選,等等,在在與「八十後」一同成長;回歸之後,「港人治港」只是選擇性實現,既得利益只換膚色旗號而性質不變,民主改革卻一拖再拖,更令「八十後」之中比較政治敏感的一部分人走上激進之路。對此,中央和特區政府都毫不理會,一些當權人物的言行更是火上加油。
此外,貧富懸殊自「八十後」懂事以來一直上升,政府卻忙縮班、殺校、減少特殊教育資源、花六七百億建高鐵、強制驗毒…;這些社會政策交織成的圖像,又怎教富理想、易衝動的年輕人不生氣?
這些,才是產生「八十後」現象的真正原因,卻非這個政府在現存體制和意識形態之下可圓滿解決。 (完)
***********************************
小陳尤其同意這位作者逸賢於文末的幾句︰『不是人人都有條件,五十來歲遭人罵兩句後,便可奢談封筆看海,去「享受人生、追尋理想第二春」,瀟灑一番。許多同齡之人只能在海濱公園剪草,看看有無鋁罐紙皮可拾,每天與木虱同眠。嚴謹的人絕不會單憑感覺將一小撮幸運的「五十後」,看成社會之全部,更不會隨便硬套在年輕人身上,否則後人只會評為風涼之徒。』
這令小陳想起,早幾年與兩位50後的女士談天,她們說她們現在沒有秘書、少買名牌、不買皮草,back to basics 云云。小陳當時心裡想 -- 咦,這麼說我其實一早就back to basics啦!小陳從來不買名牌(買唔起),更遑論甚麼皮草。秘書?有是bonus,沒有是理所當然,為公司慳錢是應該的。
信報財經新聞 | 獨眼.讀者 | 讀者之聲 | By 逸賢 2010-01-09
與練乙錚的「八十後」觀商榷
練博士乙錚先生本月7日的專欄題為《「八十後」與社會深層矛盾》,把脈香港,呼籲研究「八十後」的論者多注意其他因素,應拓新的思考方向,別於一般所講的「代際張力」。
練先生先列出香港人口數據,指出「八十後」比起「六十後」及其他年齡組,人數都要少,享受的人均資源最高,所以成長得最幸福。的確,這些客觀事實和數字無容置疑,然此論不外是重新包裝早已聽膩的老調:後生仔,你們已經很幸福了。無疑「八十後」比早幾代幸福,相信他們都不會否認,但請注意,他們是對前景「強烈焦慮」,看不見未來曙光,才站出來;練博士卻大談過去二十年的光景如何幸福,對比之下,似有各說各話之感,無助了解他們的心,更遑論紓解其焦慮。
練博士又認為「銀髮族」阻礙「八十後」上位之說比較牽強,除因為兩者中間相隔數代人並無直接衝突外,八九十年代的移民潮騰出了大量空位,理應不會「塞車」云云。試問「銀髮族」不走的話,中間幾代人及底層的「八十後」如何向上流動?何況,由移民潮造就上位的人,今天也不過四五十,尚未屆退休之齡,仍要供書供樓。回歸十二年,已歷金融風暴和海嘯兩劫,對未來一兩年已充滿「強烈焦慮」,更不敢想像退休之日如何,怎敢貿然離職?真不知練博士「不少五十後……流行提早退休」之語從何說起,更不知如何證明「塞車」之說「理據薄弱」。
同時,不能單靠早幾代人已「把餅做大」,就斷言「八十後」一定受益,還要問問今日香港是個怎樣的社會。請看統計處的數字,本地生產總值每年上升(1998年除外),而1996年工資中位數是9500元,從2001到2006年一直停在10000元。餅雖大了,但一般勞動者分到什麼?此外,練先生指內地人才變成「八十後」「飛來橫禍」式橫向競爭,後者無力招架,致生焦慮。愚以為現在只宜存而不論,待他日論者深入研究,找出具體數據後,再作評斷。
君不見近來鬧得沸揚的反高鐵、保衛菜園村行動,是一眾「八十後」通過該議題去關懷社會、關心弱勢、珍愛文化、重視歷史、控訴不義,身體力行匡正官僚歪風、阻止公帑亂擲,實乃公民社會的醒覺。手握權力的人,掌控輿論的人可會明白?可曾思考?現在貧富懸殊、公義不彰、富人橫行,整個制度已經危害香港社會的持續力:「八十後」意識到二十來歲已經難以生存,出半斤力也拿不足四兩,還哪裏有美好明天?
實權由上幾代掌握,社會又妄自誤讀「八十後」的想法,只管負面詮釋,遭練先生視為「易衝動」,毫不信任年輕人。縱有為公之心,又可以做甚麼?僅可用最直接的方法敬告各方。由是觀之,「八十後」的格局,比其他人想像中大得多了。
不是人人都有條件,五十來歲遭人罵兩句後,便可奢談封筆看海,去「享受人生、追尋理想第二春」,瀟灑一番。許多同齡之人只能在海濱公園剪草,看看有無鋁罐紙皮可拾,每天與木虱同眠。嚴謹的人絕不會單憑感覺將一小撮幸運的「五十後」,看成社會之全部,更不會隨便硬套在年輕人身上,否則後人只會評為風涼之徒。 (完)
******************
「七十後對生活更無奈……」,小陳雖然是六十後,但也甚有共鳴!
am730 | 新聞 | 自強不息 | By 曾錦強 2010-01-07
被忽略的七十後
元旦大遊行,有年輕人衝擊中聯辦,之後有很多關於「八十後」一代的評論,說甚麼年輕人喜歡用激進的方法去表達訴求。其實每一代的年輕人都有改變世界的理想,不然又怎會有「五四運動」,「六四事件」等等,而香港七十年代也有「保釣運動」,都是年輕人為了理想,不顧後果的「激進行為」。但我們不要將激進等同暴力,始終使用暴力的年輕人只是少數,不應將暴力等同八十後的意識形態,而且暴力示威也不會得到廣大市民的支持,對年輕人爭取理想帶來負面的影響。
傳媒多談論八十後,但我認為七十後對生活更無奈。七十後在回歸的時候,剛好是18到27歲,他們經歷了回歸前的繁榮景象。但他們畢業後,卻先後面對了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科網爆破、03年沙士、08金融海嘯,要累積財富不易。事業上,企業的高位很多都給六十後佔據了,他們離退休仍遠,到他們退休的時候,七十世代已經不太年輕,繼任人選可能會選擇仍然當打的八十後。有人說高樓價是八十後怨氣的源頭,但他們還年輕,很多仍然跟父母同住,沒有置業的迫切性。反而七十後現在是30到40歲,剛好是結婚生子的年紀,高樓價對他們的影響更大。我認為七十後面對的生活問題更多,更迫切,只是他們已經沒有八十後的激情,抗爭的舞台讓給了八十後而已。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正在成家立業的七十後,更值得關注。(完)
*****************************
如此無知的思想內容和輕率態度,又是否80或90後的另一寫照?小陳在港大的其中一位fellows (即已畢業的mentees)告訴我她很喜歡讀這位作者的文章,小陳既然是她的senior fellow,便不可唯唯諾諾了事,唯有不客氣的告訴她此作者文章毫無內涵兼品味其差,要寫扮bitchy的文章也有高手低手之分,我便著她看鄧小宇的《穿KENZO的女人》,是香港bitchy文學鼻祖,起碼good taste得多。
信報財經新聞 | 特稿 | 蘭開夏道 | By 王迪詩 2010-01-09
我對香港的愛情
香港是一個情緒化的城市。你由nobody變成somebody,只花二十四小時。你由天王巨星變成路人甲乙丙,還要快過《殘酷一叮》。所以,當我看見香港足球隊在東亞運擊敗日本隊後整整兩個星期,居然還有二十多人上街要求政府「資」援足球,well,I have to say,I'm kind of surprised。畢竟,兩個星期足以捧紅半打?模,delete一個甘乃威,忘掉一個「按摩師」,更何況一場球賽?起哄、忘記、再起哄、再忘記。在這個城市裏,沒有人會用心去記住一件事,記住一個人。到今天,那場球賽已發生整整一個月了,在香港來說簡直是一宗「陳年舊事」。
不知為何,香港人總被周邊那些花綠綠的光影迷住,對最重要的東西卻視而不見。老實講,這些年來,我們累積下來的所謂「核心」的東西,其實並不太多。曾經,香港人以為自己沒有根。那不是因為香港殖民地出身,而是因為在香港人的心裏,什麼都不留痕。
雀躍報「政績」
港隊擊敗日本隊那場足球賽,一度令香港人好high。特首曾蔭權甚至high到看畢這場「扣人心弦」的比賽後,向國家主席胡錦濤雀躍地報這項「政績」。他說香港勝出的一瞬間,全場震動,全城振奮,令他深深感受到香港人本身的歸屬感,逆境自強……追求卓越……(下省五十字)。香港足球隊的確在東亞運贏了金牌,不過,sorry,這不是特區政府的功勞,促成港隊奪金的那個人叫羅傑承。政府應該給他頒個金紫荊星章,同時給他的老婆頒個大紫荊勳章。根據報章雜誌的訪問,球隊背後的策劃和執行都由羅太一手包辦。這個女人為香港足球默默耕耘的時候,一班高官還發緊夢。
有人不屑地說,港隊勝出可不是由於港隊進步啊!那不過是因為日本僅派次等球員應戰罷了,有什麼值得高興?我聽了覺得好笑。成王敗寇,金牌就在我的手裏。你因為行衰運而落敗也好,因為派了次等球員而落敗也好,關我鬼事?既然贏了,好心特區政府食住個勢,趁香港人還對足球有丁點兒的熱情,擲1億出來發展足球吧。這不過是踢波,又不是劉曉波,特區政府怕什麼?
這1億能促進社會和諧,刺激民望,物超所值。但我強調是真金白銀的1億,而不要政府宣布「未來五年加建九個足球場」。我完全可以想像,興建球場一事本身將變成一個足球,被N個政府部門踢來踢去,文件環繞地球三周之後,五年的事都能搞出十五、二十年,耐過落實普選!
就說我們那「傳奇」的東亞運,政府早於2006年批地興建射擊場館,但各個政府部門把文件踢來踢去,射擊總會待2008年底才獲發土地牌照,一年後就是東亞運。場館從天上掉下來麼?由樹上生出來麼?又要申請撥款,又要興建場館,一年怎麼夠?最終竟爛尾收場!
九個足球場終於落成那天,打贏了日本隊的香港足球員大概會問:「你還記得我否?」今天有份反對興建高鐵的香港人,他日坐在車廂直奔內地,又會否記得自己當年曾反對興建高鐵?
反高鐵的呼聲,主要圍繞造價太貴、需要拆掉菜園村,還有鐵路穿越部分民居的地底而擔心影響居民。反對者赤腳在立法會門外行走,手持稻米,七步一跪;並在立法會外看直播,主張興建高鐵的議員發言即狂噓,反對方案的議員發言即狂歡。
反對者多是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包括中四、中五生。我覺得,他們真愛香港。
「It takes no time to fall in love. But it takes you years to know what love is.」Jason Mraz是這樣唱的。坦白講,到目前為止我還未能完全體會這話的意義,我太喜歡fall in love的感覺。但我相信,終有一天我會了解的。
這不是愛
一知半解如我,還是能夠肯定的告訴你:發情失控,表示好感,生擒不遂,老羞成怒,豉椒炒魷──這不是愛。如果你真心愛一個人,就算人家不愛你,你依然會希望他幸福。生擒不遂即豉椒炒魷,那是愛,但你愛的是你自己,不要搞錯。用「甘乃威發情事件」來比喻高鐵的爭議,雖然大大提高了一個小男人的層次,但假如愛一個人會希望他幸福,愛一個城市不也一樣?
你問香港人:興建高鐵好不好?好。只要不是建在我的家裏。梅窩居民也認同正生書院這所戒毒學校很有意義,只是不要搬來梅窩。可是,也總得建在某個地方啊。不拆菜園村,就得拆另一條村。每一個家都有價值。難道他人的家,比菜園村居民的家更該拆?假如菜園村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例如皇后碼頭,我會反對清拆;例如在維港無止境的填海,我也反對。但如果遷拆一個僅八十戶居民的菜園村,已是所有方案中影響最小的一個,你會怎樣取捨?
取捨──那是城市發展的必然過程。有人會問,為什麼要取捨?什麼都不要拆,我們乾脆不要高鐵,香港沒有高鐵會死麼?當年興建地鐵、九鐵,我不知道曾拆掉多少人的家。我也不知道,當年反對興建地鐵的人,今天有誰沒搭過地鐵。我唯一清楚知道的是,假如當年沒建地鐵,今天最需要「希望工程」的會是香港。
「取捨」永遠是一件令人難過的事。中四、中五學生未能明白,不足為奇。我中五畢業之後,也常問為何人生不能完美?後來我逐漸發現,只要你一日未死,一日都仍要取捨。在美食與健康之間選一個,在老婆與情婦之間選一個,在飯碗與尊嚴之間選一個,在理想與金錢之間選一個。十萬個不願意,仍得取捨。
永遠不再回來
城市的發展只能向前,世界根本不容你停下腳步。四五十歲以上的那代人,很愛懷緬過去,開口埋口慨嘆香港今非昔比。我會跟這班人說:Hey,你們老了,收山吧。「懷舊」是衰老的象徵。活到八十歲,我王迪詩依然是向前看的。過去的已經過去,不管多麼風光,多麼悲傷,已經永永遠遠不再回來。想來有個屁用?
站在今天,看的是明天。武廣高鐵通車,以往十小時的車程大大縮短為不足三個小時。京津高鐵以半小時的車程,把天津連上北京,形成巨大的京津區,讓天津成為環勃海區的龍頭。你當然有權高呼,為什麼要取捨?什麼都不要拆,我們不要高鐵!與此同時,內地的高鐵網很快就會連接起來,中國人將乘坐高鐵往來全國,有北京站、上海站、武漢站、廣州站。香港站呢?Sorry,沒有。
香港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民生上,早已是中國的一部分。我不是問你願不願意,我是告訴你這個事實。連接全國的高鐵獨欠一個香港站──為了八十戶的菜園村居民。八十戶就不是人嗎?他們的福利就不重要嗎?重要。但如果沒有高鐵會令香港的競爭力大幅下降,多少香港人會被淘汰?多少家庭會喪失生計?多少人的理想會落空?
有人把「反高鐵事件」解讀成「四代香港人的矛盾」。Well,alright,whatever。毛主席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世界是菜園村居民的,也是第四代香港青年的,但是歸根結底是第五第六第N代香港人的。Jason Mraz的歌還未完,他唱道:「It takes some good to make it hurt...... It takes some cold to know the sun...... It takes the one to have the other...... It takes some fears to make you trust...... 」。這首歌的名字叫——Life is wonderful。(完)
Saturday, January 09, 2010
Saturday, December 26, 2009
MH ~ 在印度與MAHARAJAH為鄰 (SEPT 2008)
(原刊於《MH》(摩登家庭),2008年11月)
在印度與MAHARAJAH為鄰
MAHARAJAH是印度的藩王,在印度獨立之前,他們就是地區土皇帝,有點像古時英國伯爵,擁有多個保壘和屬地的各種權利。藩王制度沒落,藩王沒有了收入,於是我們便見到越來越多印度皇宮變成酒店,以往的藩王現在便靠酒店收入為生。而這些印度藩王皇宮,也有等級分別,只要上GOOGLE看一看,便可略知一二。
我的好友瑪麗很喜歡印度,她經常去印度住皇宮。印度的歷史傳統和智慧從書本、藝術品和各種媒體可領略,我十分尊重。但沒有去過印度,沒有親身感受過,我始終不能明白瑪麗為何那麼愛印度。這回去印度,在久德浦爾JODHPUR住過UMAID BHAWAN皇宮酒店和MANVAR沙漠度假村之後,我開始有點頭緒。擁有遠古文明和歷史的大國,她散發的ENERGY果然懾人,不過那種ENERGY的震盪,大概也並非每一個人都有感應,所以有些人可能極不喜歡印度,有些則像我的好友瑪麗般那麼喜歡,而我則起碼有再訪印度的念頭。
瑪麗住過的大大小小印度皇宮酒店,聽她說都很有趣,裝潢精緻不在話下,皇宮主人(即以前的藩王及其後人)會在晚餐時說以往的事跡給住客聽,是住皇宮酒店的附加價值。我們住的UMAID BHAWAN皇宮酒店並非由MAHARAJAH本人及其家族成員經營,而是交給印度最大的TAJ HOTEL GROUP營運,所以沒有藩王講故事聽,但有口才一流的BUTLER帶我遊皇宮的大花園和小博物館,認識皇宮主人的家族事跡。那個BUTLER叫SWAROOP,他說住進UMAID BHAWAN的名人都是由他服侍的,而英國女星ELIZABETH HURLEY的印度式婚禮也是在該皇宮舉行。在遙遠的印度國土上,聽著頭帶ROYAL TURBAN的SWAROOP以帶印度口音的英語細說皇宮的種種逸事,不禁想起A PASSAGE TO INDIA以及所有以印度為背景的英國文學片段……,實在美妙。
UMAID BHAWAN皇宮的建築師是英國的HENRY LANCHESTER,皇宮屬英印混合式建築,室內設計則是ART DECO風格,建於1928至1943年間,正值印度爭取獨立期間,而且更是印度現存少數尚有皇族成員居住的超級皇宮(共26畝花園土地),因此非常獨特,皇宮的南面是皇族成員的居所,北面是酒店部份,說不定隨時有機會遇見皇宮的主人MAHARAJAH。我與MAHARAJAH緣慳一面,不過房間裡的電視有短片介紹JODHPUR及UMAID BHAWAN皇宮和皇族成員,而且該短片的旁白如果沒有聽錯,應該是JEREMY IRONS的醇厚聲音。多說便俗,但如果你跟我一樣是《故園風雨後》BRIDESHEAD REVISITED的擁躉,你會體諒我為何在UMAID BHAWAN皇宮裡總是想起20世紀初的英國文學片段……。
讓我懷念的還有UMAID BHAWAN的侍應,從在露台享用早餐、到晚餐、你上車下車,直至回房間的路途,他們都靜靜地準繩侍候,你喜歡聊聊天氣見聞的話,他們也能與你暢談一二卻沒有廢話,如此具風格的服務,既似高下卻又平等,再不能以甚麼甚麼水準來形容了。就連在皇宮公用洗手間遇見的年青侍應,看來不過二十,也會問我旅遊印度感受如何,還提我下次別忘記去他的家鄉加爾各答CALCUTTA,因為CALCUTTA是印度的文化藝術中心,是詩人泰戈爾的家,是印度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印度MAHARAJAH的上善生活,除了在皇宮,還在沙漠。
從UMAID BHAWAN坐車數小時,便到達MANVAR DESERT RESORT & CAMP,在沙漠作奢華遊。說到沙漠,會想起沙漠梟雄LAWRENCE OF ARABIA或埃及,卻從來沒有想過把沙漠與MAHARAJAH相連。但當地人說,古代的印度藩王有到沙漠打獵、遊玩的風氣,藩王會在沙漠搭帳篷過夜,所以今天印度舉辦沙漠奢華旅遊,只是復興古代文化傳統,並非新生事物。
我們住進的MANVAR DESERT CAMP,其實只是沙漠旅程的起點,所以也不太乾燥,不過還是有沙漠氣氛的。在大營地上,搭起一個個帳篷,帳篷外表簡潔,內裡別有洞天,原來高床軟枕、現代洗手盆、坐廁、冷熱花灑齊備。你在TRAVEL & LIVING電視看到的片段,如今躍現眼前,能不快哉!
MANVAR DESERT CAMP做得成功,開業8年,只靠口碑,不怎麼宣傳,以法國、德國、意大利為主的歐洲遊客已不斷到來。現在連新加坡、日本和台灣遊客都聞風而至,中國和香港遊客,可能有一、兩個到過那裡。住在我們毗鄰的法國人,鮮見中國面孔在那裡出現,除了對印度好奇,也對我們好奇。
在沙漠過夜,白天可以在沙漠野外遊SAFARI,從黃昏到晚上的節目,才是精華所在。黃昏時騎駱駝去附近一個沙丘,上到沙丘,正好看到落日,還有小酒吧提供各種飲料,讓你拿著一杯,對著天邊的大蛋黃,讚嘆天地有大美。
天黑回到營地,大沙地上早放了墊褥靠枕茶几,讓我們半躺下,邊飲和小吃,邊看星星,還有面前的印度民族樂隊和舞蹈表演,把BOLLYWOOD也帶到沙漠來,相當具娛樂性。表演結束,歐洲客人興致高,紛紛走出去與印度年青男女藝人載歌載舞,盡興方罷休,才肯到大帳篷內的餐廳,舒舒服服的飲紅酒進晚餐。
就寢前怎會放過在大漠上看星星的機會?漆黑的沙漠給我無法比擬的寂靜,攤開雙手雙腳,嘗試與天呼應,感覺幸福滿足。
今次去印度只用了5天時間,但不覺太緊迫,乘JET AIRWAYS新開香港直飛孟買航線,去程黃昏上機,到達孟買是晚上,回程更好,深夜1時起飛,可小睡,翌日早上9時到港,如真的需要還來得及開早會。這次航班沒有FIRST CLASS坐位,只有ECONOMY和PREMIER CLASS,PREMIER CLASS介乎頭等和商務客位之間,但比商務客位寬敞。
在印度與MAHARAJAH為鄰
MAHARAJAH是印度的藩王,在印度獨立之前,他們就是地區土皇帝,有點像古時英國伯爵,擁有多個保壘和屬地的各種權利。藩王制度沒落,藩王沒有了收入,於是我們便見到越來越多印度皇宮變成酒店,以往的藩王現在便靠酒店收入為生。而這些印度藩王皇宮,也有等級分別,只要上GOOGLE看一看,便可略知一二。
我的好友瑪麗很喜歡印度,她經常去印度住皇宮。印度的歷史傳統和智慧從書本、藝術品和各種媒體可領略,我十分尊重。但沒有去過印度,沒有親身感受過,我始終不能明白瑪麗為何那麼愛印度。這回去印度,在久德浦爾JODHPUR住過UMAID BHAWAN皇宮酒店和MANVAR沙漠度假村之後,我開始有點頭緒。擁有遠古文明和歷史的大國,她散發的ENERGY果然懾人,不過那種ENERGY的震盪,大概也並非每一個人都有感應,所以有些人可能極不喜歡印度,有些則像我的好友瑪麗般那麼喜歡,而我則起碼有再訪印度的念頭。
UMAID BHAWAN皇宮的建築師是英國的HENRY LANCHESTER,皇宮屬英印混合式建築,室內設計則是ART DECO風格,建於1928至1943年間,正值印度爭取獨立期間,而且更是印度現存少數尚有皇族成員居住的超級皇宮(共26畝花園土地),因此非常獨特,皇宮的南面是皇族成員的居所,北面是酒店部份,說不定隨時有機會遇見皇宮的主人MAHARAJAH。我與MAHARAJAH緣慳一面,不過房間裡的電視有短片介紹JODHPUR及UMAID BHAWAN皇宮和皇族成員,而且該短片的旁白如果沒有聽錯,應該是JEREMY IRONS的醇厚聲音。多說便俗,但如果你跟我一樣是《故園風雨後》BRIDESHEAD REVISITED的擁躉,你會體諒我為何在UMAID BHAWAN皇宮裡總是想起20世紀初的英國文學片段……。
讓我懷念的還有UMAID BHAWAN的侍應,從在露台享用早餐、到晚餐、你上車下車,直至回房間的路途,他們都靜靜地準繩侍候,你喜歡聊聊天氣見聞的話,他們也能與你暢談一二卻沒有廢話,如此具風格的服務,既似高下卻又平等,再不能以甚麼甚麼水準來形容了。就連在皇宮公用洗手間遇見的年青侍應,看來不過二十,也會問我旅遊印度感受如何,還提我下次別忘記去他的家鄉加爾各答CALCUTTA,因為CALCUTTA是印度的文化藝術中心,是詩人泰戈爾的家,是印度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印度MAHARAJAH的上善生活,除了在皇宮,還在沙漠。
從UMAID BHAWAN坐車數小時,便到達MANVAR DESERT RESORT & CAMP,在沙漠作奢華遊。說到沙漠,會想起沙漠梟雄LAWRENCE OF ARABIA或埃及,卻從來沒有想過把沙漠與MAHARAJAH相連。但當地人說,古代的印度藩王有到沙漠打獵、遊玩的風氣,藩王會在沙漠搭帳篷過夜,所以今天印度舉辦沙漠奢華旅遊,只是復興古代文化傳統,並非新生事物。
我們住進的MANVAR DESERT CAMP,其實只是沙漠旅程的起點,所以也不太乾燥,不過還是有沙漠氣氛的。在大營地上,搭起一個個帳篷,帳篷外表簡潔,內裡別有洞天,原來高床軟枕、現代洗手盆、坐廁、冷熱花灑齊備。你在TRAVEL & LIVING電視看到的片段,如今躍現眼前,能不快哉!
在沙漠過夜,白天可以在沙漠野外遊SAFARI,從黃昏到晚上的節目,才是精華所在。黃昏時騎駱駝去附近一個沙丘,上到沙丘,正好看到落日,還有小酒吧提供各種飲料,讓你拿著一杯,對著天邊的大蛋黃,讚嘆天地有大美。
天黑回到營地,大沙地上早放了墊褥靠枕茶几,讓我們半躺下,邊飲和小吃,邊看星星,還有面前的印度民族樂隊和舞蹈表演,把BOLLYWOOD也帶到沙漠來,相當具娛樂性。表演結束,歐洲客人興致高,紛紛走出去與印度年青男女藝人載歌載舞,盡興方罷休,才肯到大帳篷內的餐廳,舒舒服服的飲紅酒進晚餐。
Friday, December 25, 2009
MH ~ 中國當代藝術領風騷 ~ 叢林裏的黑鑽石:上海當代藝術館 (APR 2006)
(原刊於《MH》(摩登家庭),2006年6月)
中國當代藝術領風騷
叢林裏的黑鑽石:上海當代藝術館
上海當代藝術館(MoCA Shanghai)於去年(2005年)九月開幕,開館不足一年已成功在國際藝壇上建立聲名。本文專訪該館幾位骨幹成員,包括主席兼館長龔明光、行政總監孫文倩和創意總監陸蓉之,聽他們細說藝術館的成立過程、定位以及長遠發展。我們也訪問了負責改建該館的建築設計師劉宇揚,看他如何把一個被廢棄的溫室變成現在這座充滿生命力的當代藝術館,如叢林裏的黑鑽石般發光發亮。
一個發展中的地方可以充滿無限可能性。人生走到某一個階段,往往會籌謀下一個階段的發展。假如碰上天時地利人和,精彩的東西和事情便會順應而生。
上海當代藝術館(MoCA Shanghai,以下簡稱「藝術館」)大概便是這樣一個例子。
因「上海當代藝術館」之名
MoCA Shanghai在去年九月開幕,當時前往採訪的香港媒體不多,只有數份相對有較大篇幅給予文化藝術內容的報章報導。而事實上直到目前為止,MoCA Shanghai亦未見有排山倒海的宣傳。因此,我們這本香港雜誌在四月份的某一天說要採訪他們,對他們來說,似乎不無一點意外。蓋根據藝術館的行政總監孫文倩(Miriam Sun)所說,因為種種原因,其中包括資源所限,他們暫時較集中在中國上海當地做宣傳。
不過,這卻無礙他們在國際藝壇上建立聲譽,以及與國際重要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建立關係。畢竟,他們的名字叫「上海當代藝術館」。藝術館的開幕展覽,便已是名字響噹噹的法國當代藝術大師皮爾和吉爾(Pierre et Gilles)的回顧展(該展覽為「中國法國年」的閉幕活動)。而美國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Guggenheim Museum)亦已定於2007年6月在MoCA Shanghai舉行「美國300年」當代部份的展覽(該展覽亦會在上海博物館和上海美術館同步舉行)。
上海當代藝術館在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下誕生。然而在孫文倩所說的「資源所限」下,藝術館的主席兼館長龔明光(Samuel Kung)仍然冒著極可能會虧本的前景進發,私人投放以千萬元計的資金去建造和經營這家非營利藝術館的決定,更叫我們動容。
龔明光是香港著名珠寶商人,在上海出生,七歲移居香港,近年將生意延伸回老家。
MoCA Shanghai的玻璃館址是幢現成建築物,本是上海人民公園內的一個溫室,但使用率不高。
大約在2002、03年間,龔明光看中這座玻璃館,萌生設立翡翠珠寶展示館和工作室的念頭,遂向黃浦區政府提出租用。他說當時亦有其他人競投,大家都看中這塊福地,有人想用來建私人會所,也有人想用來做婚紗店。
競投一幅地或一所設施,以至最後把意念落實、經營,當中經歷的轉折、人事變遷、信念動搖和需要付出的精力和耐性,往往不為外人道。這在龔明光和善但深邃的眼神中流露了出來。
雖然當初的想法是要在玻璃館址設立一個珠寶玉石展示館,但吸納各方(包括藝術界資深人士張頌仁和何慶基等)意見後,龔明光改變初衷,決定建立非營利、以推動當代藝術和設計創意為主的美術館。這個想法得到黃浦區政府積極回應,因為這正好配合上海市政府要在2010年世博前建設多家博物館和美術館的政策方向。而雖然藝術館是私營的,但當地政府仍然給予他們使用「上海當代藝術館」這個重要名稱,館址並且置身上海大劇院、上海博物館和上海美術館這文化建築群當中,要肩負共同推動上海以至中國藝術發展的使命不言而喻。
因此,即使藝術館是私營兼非營利,館長龔明光說,他和他的團隊成員,當中包括行政總監孫文倩和創意總監陸蓉之,走每一步都要非常小心謹慎。因為他們要面對的,除了政府,還有全世界的博物館和美術館;他們表示,要確保遵守「museum」的國際定義、道德規範和守則。
龔明光言語間處處流露謙厚,強調建立這家非營利藝術館不是甚麼了不起的事情,但他那種商人特有的銳利眼光和遠見,以及通透的邏輯分析力,無疑是藝術館得以誕生和妥善營運的重要推動力。
全球的目光現在都集中在上海是客觀事實。但這還不夠,龔明光要挑選的還要是上海深具歷史意義和地利位置的人民公園,那就與別不同了。他坦言藝術館館址是上海其中一個最佳位置;他說,轉換在香港,以他個人力量要找到,甚至租用同樣優越的位置,連想的份兒也沒有。情況就有點像在香港的維多利亞公園或九龍公園裡建一個當代藝術館。
究竟上海人民公園在上海市民生活中佔多重地位?龔明光本身是上海人,他最清楚。人民公園與現在的人民廣場相連,是現時上海行政文化中心。解放前,這裡是遠近聞名的「上海跑馬廳」,經歷大戰後改成為公園。龔明光說,數十年來,由於上海生活環境比較擠迫,上海市民無論老少都來這裡聚會,讀書溫習拍拖結婚都在這裡,因此這裡充滿上海市民很多回憶。
人民的美術館
把「上海當代藝術館」建在人民公園裡的象徵意義,更合理地延伸至藝術館的定位和長遠目標。龔明光和他的團隊的想法是:當代藝術的發展緊貼時代,而且接觸面較廣,所以他們認為當代藝術應與普羅市民更加接近,如此,建在人民公園裡的藝術館便應當是人民的美術館。因此,他們挑選或策展的展覽,都可說是較具親和力和較為雅俗共賞的,因為他們的對象是廣大市民。藝術館剛舉辦完的《虛擬的愛》動漫展覽便是其中一例。
藝術館的創意總監陸蓉之(Victoria Lu)認為,動漫藝術(Animamix Art = Animation + Comic)是屬於廿一世紀繽紛多彩的新美學,並且還在日益壯大。她說:「有別於傳統的藝術創作,動漫藝術的完成,往往需要團隊整合以及專業分工的多重交疊合作,因而必須動員龐大的人力、物力與財力,不像是傳統的藝術創作者,可以在一個封閉的工作室裡獨立完成。因此,跨領域的產業整合,是動漫藝術的特殊現象,例如美國、日本的動漫畫產業所發展的衍生產品,種類之豐富,涵蓋到民生用品、衣食住行,幾乎無所不包。所以,動漫產業的產值,不僅在於動漫藝術的本身,而是一個時代文化力量相加的總體。」《虛擬的愛》展覽更特意打破藝術館白盒子的傳統法則,將大量使人眼花撩亂的展品充滿展場每一個角落,展出作品強調或鼓勵和觀眾之間的互動,觀眾甚至可以和部份作品互動去「玩展覽」,就像到了遊樂場一般。
藝術館定位為人民美術館,而她的長遠目標和方向則與「中國branding」結合。龔明光認為這是必然的,他說:「因為任何成功的國際品牌,都必定與文化藝術結合,而將來中國品牌要走向國際,要講歷史,也一定要結合文化藝術。」因此藝術館著重發掘和推廣中國新一代藝術家,尤其是在70、80年代出生而暫時尚未闖出名堂的一群。(有說這一代的中國人有個「387」的代號,即30歲開外,80年代唸大學,70年代出生;年輕中國名作家毛尖是他們矚目的代表之一。)《無休無止》攝影與新媒體展可說是藝術館特意為他們而策展的,館長甚至連策展的任務也特意委托予年輕、有天份的廖薇和張溫惠。廖薇說,他們為了搞好這個展覽,四處尋找藝術,包括其中一個參展的藝術家是他們偶然在博客(Blog)中發現的。
動漫展覽和中國「387」代人的作品展覽,旗幟鮮明的表明MoCA Shanghai要做一個屬於人民的當代藝術館。龔明光坦言,希望藝術館會成為一個icon,一道門一扇窗,一個中國藝術家與國際藝術界的交流平台。他更認為藝術館有機會做到收支平衡,他說:「尤其在上海很多不可能發生的都會發生,看自己如何努力。」在紐約蘇富比剛舉行完的首場亞洲當代藝術拍賣會上,中國當代藝術家張曉剛的《血緣:同志120號》以97.92萬美元的高價成交,從投資角度看,足證明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已從小眾的市場層面提升為引人注目的市場焦點。雖然MoCA Shanghai是非營利的,但他們將來仍然要為藝術館的經費周章,例如要找企業贊助,這個消息對龔明光來說大概應是一口強心針,儘管這個熾熱的市場可能會出現一些調整。
龔明光似乎愈做愈上癮。他非常享受整個過程,亦明言沒有後悔(即使他還是不太敢告訴家人究竟花了多少錢),因為他深明精神意義不是用金錢來衡量。問他過程中最難忘的事情是甚麼,他很認真的想了一會兒才說,是年青藝術家因為有了這個無合約、無條件發表作品機會的平台而對藝術館的由衷感謝。「年輕藝術家可能就只在我們這裡做一次展覽,但這個機會卻可能影響他們一生,有甚麼事情比這更好呢。」龔明光輕輕卻堅定而自豪的說。
創意總監陸蓉之:中國立場
龔明光做翡翠珠寶生意多年,他自然明白一塊美玉不可思議的魅力。但他卻沒有想到,MoCA Shanghai竟然有磁石般的吸引力,匯聚各方人才。開館前後有香港資深藝術策展人何慶基(Oscar Ho)為他們獻計,建立國際藝術關係,並促成了Pierre et Gilles的展覽。現時在藝術館工作的人員,包括受薪和義務的,更是來自全球多個國家,包括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奧地利和維也納。而當中最具經驗又最賣力的,則要數現任的義務創意總監陸蓉之。
在藝術館裡,大家都叫陸蓉之做陸老師,因為她是非常有名和資深的藝術家、藝評人、策展人和藝術老師。她的老家是上海,在台灣和美國接受教育,長期在美國從事藝術工作,90年代在台灣出任多所大學的藝術系教授,藝術著作甚豐,負責策劃的展覽眾多,更是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創始人之一,現為該館基金會董事。現時,陸老師台灣、上海兩邊走,不是在台灣教書,就是在上海當代藝術館當義工,為藝術館奔波協力。
雖然龔明光說藝術館現時仍是小孩學走路的階段,但有了陸老師這位識途老馬相助,藝術館的前路顯得更清晰可見。陸老師跟我們詳細闡釋中國和當代藝術的狀況及前景,以及MoCA Shanghai的大方向。
「MoCA Shanghai在中國來說是第一次出現這種私人兼非營利形式的藝術館。我們走出這一步,我們走每一步都要佷小心,因為怎樣在中國做出一個私人但非營利性質的藝術館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我們背負著MOCA這個名字,所以我們的館長非常在意我們展覽的quality,不會因為是私人的便會在素質上打折扣,相反更應該做到與世界私人藝術館接軌。也因為我們要與國際接軌,我們更要展示我們的中國立場,因為我們是上海的MOCA,在全球矚目的大都會裡扮演這個文化先鋒的角色,所以我們的展覽要有中國特色、中國立場。
在藝術領域裡,她所說的中國立場是甚麼呢?
「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有她自己的歷史背景。我們自己策展的展覽,特別在意以中國美術、中國當代藝術的環境作為挑選作品的準則,從社會的、人民的、美術的角度去呈現一個中國當代美術的狀況。
「上海雙年展從今屆開始,以後每一屆都會有當代藝術、MOCA這一部份。」
綜合館長龔明光和創意總監陸蓉之所述,從中國立場出發,建立一個與國際接軌的跨領域國際藝術交流平台,大概就是上海當代藝術館的長遠目標。
藝術館2006-07年已落實的展覽包括:《伊利生活美學展》(Illy Cup, 8-22.5.2006)、《動漫原創展》(The Original Animamix, 8-22.5.2006),還有「中國意大利年」的《藝術製造的意大利:現在》展覽、意大利設計展、上海雙年展當代部份、台灣攝影歷史展、古根海姆博物館策展的「美國300年」當代部份等等。
叢林裏的黑鑽石
除了有幾位資深藝術人從旁相助,提供意見之外,龔明光似乎特別喜歡跟年輕人合作。他把玻璃館改建為當代藝術館的建築設計重任,交托予劉宇揚(Liu Yuyang),一位三十出頭的年青建築師。
劉宇揚在台灣出生,在美國接受大學教育,獲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學位,曾在紐約SOM建築事務所和波士頓Leers Weinzapfel建築事務所工作,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他曾參與的建築設計項目包括:紐約Bear Stearns投資銀行總部大樓建築設計、寧波高教區規劃設計、汕頭大學校園規劃設計、香港中文大學校園規劃設計、香港地鐵公司中環碼頭概念方案等等,但肩負一座藝術館的總建築設計任務,還是第一次。所以他說:「一旦有機會就不會放棄。因為縱使困難重重,但是這個項目對一群年輕建築師和工程師來說,是個不可思議和無法抗拒的機會。在國外的同業也許要等上好多年才能成就如此顯著和關鍵的項目。」
從零開始打造一座耀眼奪目的藝術館,當然是龐大工程,但要把現成建築物成功改建亦不容易。在不能打掉舊瓶的前提下,如何把它變成新瓶新酒,一座重新賦予生命力的新建築是劉宇揚和他的團隊要面對的挑戰。
在整個規劃當中,他們做了幾個重點改動。首先,在建築物的入口和三樓加建部份,他們加入了數個比較突出的幾何玻璃體來「融解」舊玻璃房原有的外形,突顯當代藝術館的獨特個性。另外,劉宇揚說:「在水泥房的部份,斜著排列的『蒙古黑』花崗岩外牆配合了同樣斜列的不銹鋼窗,體現出另一種含蓄而與眾不同的外觀。這結果既不是僅僅的裝修,也不完全是單純的加建,而是在保留原結構體的條件下做徹底的改頭換面。」
其次,為了要配合公園和週邊的環境,務求要把建築物與公園裡的樹木景致和人民的活動融合,他們特意把藝術館正門前的一塊地鋪上介乎黑色與灰色之間的地台,間接變成一個小廣場,把藝術館的空間延伸出去,也把藝術館與公園的環境連在一起。劉宇揚認為這樣做亦同時為公園增值。現在他看到老人家在藝術館前的小廣場上耍太極、聊天,覺得很有意思。他說,一座建築物不一定要時刻都當主角,有時候也可以成為人們生活的背景;那些老人家可能不會進去藝術館,但他們卻永遠看到有人進去。
劉宇揚的另一個重點設計,是在藝術館的展覽空間加建一道斜坡橋,也可說是整個藝術館的靈魂所在。他解釋道,斜坡橋的設計用最少量的鋼材(不到3噸)和最大的跨距(近30米)連接了兩個主展覽層。弧狀的結構體從不同切面穿過藝術館的白盒子空間,提供了參觀者從不同角度和高度觀看大型藝術裝置的可能性。這與當代藝術作品較具靈活性裝置的特質配合得天衣無縫。劉宇揚有點無奈但也自豪的說,他們先後換了三個施工隊才能把這個弧形斜坡橋做好。他更盛讚設計團隊的表現一流,每一位參與者都堅守崗位並發揮個人所長:Ronan Collins負責非常重要的結構部份;周天朗和蔡暉負責空間與形體設計;余振明抓細部、燈光和材料;李德明把關水電方面並確保藝術管的環保到位。而他自己呢,則需要確保最初的設計意念得到最大程度的實踐。
現在,藝術館已經開幕近九個月,亦已舉辦過數個展覽,劉宇揚最滿意的,是藝術館的展覽空間成為建築物的「永恆」部份,足以支持每一個不同形式的展覽甚至宴會;而每一個展覽,他說,就好像本來便是屬於這裡。
劉宇揚曾經用「一顆黑鑽石」、又或是「a diamond in the rough」(未經琢磨的鑽石)來形容藝術館。我則用「叢林裏的黑鑽石」來形容上海當代藝術館。從熙來攘往的南京西路進入寧靜閑適的人民公園,經過公園內的叢林小徑,那蒙古黑花崗岩夾亮麗玻璃外牆的上海當代藝術館便躍現眼前,而藝術館內則是令人目眩、可堪賞玩的藝術品。我們看到的是一廈環一園、一園環一木、一木環一亭的景致,就在這層層疊疊的大都會景象中,上海當代藝術館如叢林裏的一顆黑鑽石,佇候中國當代藝術火紅年代的來臨,拼發光芒。
中國當代藝術領風騷
叢林裏的黑鑽石:上海當代藝術館
上海當代藝術館(MoCA Shanghai)於去年(2005年)九月開幕,開館不足一年已成功在國際藝壇上建立聲名。本文專訪該館幾位骨幹成員,包括主席兼館長龔明光、行政總監孫文倩和創意總監陸蓉之,聽他們細說藝術館的成立過程、定位以及長遠發展。我們也訪問了負責改建該館的建築設計師劉宇揚,看他如何把一個被廢棄的溫室變成現在這座充滿生命力的當代藝術館,如叢林裏的黑鑽石般發光發亮。
一個發展中的地方可以充滿無限可能性。人生走到某一個階段,往往會籌謀下一個階段的發展。假如碰上天時地利人和,精彩的東西和事情便會順應而生。
上海當代藝術館(MoCA Shanghai,以下簡稱「藝術館」)大概便是這樣一個例子。
因「上海當代藝術館」之名
MoCA Shanghai在去年九月開幕,當時前往採訪的香港媒體不多,只有數份相對有較大篇幅給予文化藝術內容的報章報導。而事實上直到目前為止,MoCA Shanghai亦未見有排山倒海的宣傳。因此,我們這本香港雜誌在四月份的某一天說要採訪他們,對他們來說,似乎不無一點意外。蓋根據藝術館的行政總監孫文倩(Miriam Sun)所說,因為種種原因,其中包括資源所限,他們暫時較集中在中國上海當地做宣傳。
不過,這卻無礙他們在國際藝壇上建立聲譽,以及與國際重要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建立關係。畢竟,他們的名字叫「上海當代藝術館」。藝術館的開幕展覽,便已是名字響噹噹的法國當代藝術大師皮爾和吉爾(Pierre et Gilles)的回顧展(該展覽為「中國法國年」的閉幕活動)。而美國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Guggenheim Museum)亦已定於2007年6月在MoCA Shanghai舉行「美國300年」當代部份的展覽(該展覽亦會在上海博物館和上海美術館同步舉行)。
上海當代藝術館在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下誕生。然而在孫文倩所說的「資源所限」下,藝術館的主席兼館長龔明光(Samuel Kung)仍然冒著極可能會虧本的前景進發,私人投放以千萬元計的資金去建造和經營這家非營利藝術館的決定,更叫我們動容。
龔明光是香港著名珠寶商人,在上海出生,七歲移居香港,近年將生意延伸回老家。
MoCA Shanghai的玻璃館址是幢現成建築物,本是上海人民公園內的一個溫室,但使用率不高。
大約在2002、03年間,龔明光看中這座玻璃館,萌生設立翡翠珠寶展示館和工作室的念頭,遂向黃浦區政府提出租用。他說當時亦有其他人競投,大家都看中這塊福地,有人想用來建私人會所,也有人想用來做婚紗店。
競投一幅地或一所設施,以至最後把意念落實、經營,當中經歷的轉折、人事變遷、信念動搖和需要付出的精力和耐性,往往不為外人道。這在龔明光和善但深邃的眼神中流露了出來。
雖然當初的想法是要在玻璃館址設立一個珠寶玉石展示館,但吸納各方(包括藝術界資深人士張頌仁和何慶基等)意見後,龔明光改變初衷,決定建立非營利、以推動當代藝術和設計創意為主的美術館。這個想法得到黃浦區政府積極回應,因為這正好配合上海市政府要在2010年世博前建設多家博物館和美術館的政策方向。而雖然藝術館是私營的,但當地政府仍然給予他們使用「上海當代藝術館」這個重要名稱,館址並且置身上海大劇院、上海博物館和上海美術館這文化建築群當中,要肩負共同推動上海以至中國藝術發展的使命不言而喻。
因此,即使藝術館是私營兼非營利,館長龔明光說,他和他的團隊成員,當中包括行政總監孫文倩和創意總監陸蓉之,走每一步都要非常小心謹慎。因為他們要面對的,除了政府,還有全世界的博物館和美術館;他們表示,要確保遵守「museum」的國際定義、道德規範和守則。
龔明光言語間處處流露謙厚,強調建立這家非營利藝術館不是甚麼了不起的事情,但他那種商人特有的銳利眼光和遠見,以及通透的邏輯分析力,無疑是藝術館得以誕生和妥善營運的重要推動力。
全球的目光現在都集中在上海是客觀事實。但這還不夠,龔明光要挑選的還要是上海深具歷史意義和地利位置的人民公園,那就與別不同了。他坦言藝術館館址是上海其中一個最佳位置;他說,轉換在香港,以他個人力量要找到,甚至租用同樣優越的位置,連想的份兒也沒有。情況就有點像在香港的維多利亞公園或九龍公園裡建一個當代藝術館。
究竟上海人民公園在上海市民生活中佔多重地位?龔明光本身是上海人,他最清楚。人民公園與現在的人民廣場相連,是現時上海行政文化中心。解放前,這裡是遠近聞名的「上海跑馬廳」,經歷大戰後改成為公園。龔明光說,數十年來,由於上海生活環境比較擠迫,上海市民無論老少都來這裡聚會,讀書溫習拍拖結婚都在這裡,因此這裡充滿上海市民很多回憶。
人民的美術館
把「上海當代藝術館」建在人民公園裡的象徵意義,更合理地延伸至藝術館的定位和長遠目標。龔明光和他的團隊的想法是:當代藝術的發展緊貼時代,而且接觸面較廣,所以他們認為當代藝術應與普羅市民更加接近,如此,建在人民公園裡的藝術館便應當是人民的美術館。因此,他們挑選或策展的展覽,都可說是較具親和力和較為雅俗共賞的,因為他們的對象是廣大市民。藝術館剛舉辦完的《虛擬的愛》動漫展覽便是其中一例。
藝術館的創意總監陸蓉之(Victoria Lu)認為,動漫藝術(Animamix Art = Animation + Comic)是屬於廿一世紀繽紛多彩的新美學,並且還在日益壯大。她說:「有別於傳統的藝術創作,動漫藝術的完成,往往需要團隊整合以及專業分工的多重交疊合作,因而必須動員龐大的人力、物力與財力,不像是傳統的藝術創作者,可以在一個封閉的工作室裡獨立完成。因此,跨領域的產業整合,是動漫藝術的特殊現象,例如美國、日本的動漫畫產業所發展的衍生產品,種類之豐富,涵蓋到民生用品、衣食住行,幾乎無所不包。所以,動漫產業的產值,不僅在於動漫藝術的本身,而是一個時代文化力量相加的總體。」《虛擬的愛》展覽更特意打破藝術館白盒子的傳統法則,將大量使人眼花撩亂的展品充滿展場每一個角落,展出作品強調或鼓勵和觀眾之間的互動,觀眾甚至可以和部份作品互動去「玩展覽」,就像到了遊樂場一般。
藝術館定位為人民美術館,而她的長遠目標和方向則與「中國branding」結合。龔明光認為這是必然的,他說:「因為任何成功的國際品牌,都必定與文化藝術結合,而將來中國品牌要走向國際,要講歷史,也一定要結合文化藝術。」因此藝術館著重發掘和推廣中國新一代藝術家,尤其是在70、80年代出生而暫時尚未闖出名堂的一群。(有說這一代的中國人有個「387」的代號,即30歲開外,80年代唸大學,70年代出生;年輕中國名作家毛尖是他們矚目的代表之一。)《無休無止》攝影與新媒體展可說是藝術館特意為他們而策展的,館長甚至連策展的任務也特意委托予年輕、有天份的廖薇和張溫惠。廖薇說,他們為了搞好這個展覽,四處尋找藝術,包括其中一個參展的藝術家是他們偶然在博客(Blog)中發現的。
動漫展覽和中國「387」代人的作品展覽,旗幟鮮明的表明MoCA Shanghai要做一個屬於人民的當代藝術館。龔明光坦言,希望藝術館會成為一個icon,一道門一扇窗,一個中國藝術家與國際藝術界的交流平台。他更認為藝術館有機會做到收支平衡,他說:「尤其在上海很多不可能發生的都會發生,看自己如何努力。」在紐約蘇富比剛舉行完的首場亞洲當代藝術拍賣會上,中國當代藝術家張曉剛的《血緣:同志120號》以97.92萬美元的高價成交,從投資角度看,足證明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已從小眾的市場層面提升為引人注目的市場焦點。雖然MoCA Shanghai是非營利的,但他們將來仍然要為藝術館的經費周章,例如要找企業贊助,這個消息對龔明光來說大概應是一口強心針,儘管這個熾熱的市場可能會出現一些調整。
龔明光似乎愈做愈上癮。他非常享受整個過程,亦明言沒有後悔(即使他還是不太敢告訴家人究竟花了多少錢),因為他深明精神意義不是用金錢來衡量。問他過程中最難忘的事情是甚麼,他很認真的想了一會兒才說,是年青藝術家因為有了這個無合約、無條件發表作品機會的平台而對藝術館的由衷感謝。「年輕藝術家可能就只在我們這裡做一次展覽,但這個機會卻可能影響他們一生,有甚麼事情比這更好呢。」龔明光輕輕卻堅定而自豪的說。
創意總監陸蓉之:中國立場
龔明光做翡翠珠寶生意多年,他自然明白一塊美玉不可思議的魅力。但他卻沒有想到,MoCA Shanghai竟然有磁石般的吸引力,匯聚各方人才。開館前後有香港資深藝術策展人何慶基(Oscar Ho)為他們獻計,建立國際藝術關係,並促成了Pierre et Gilles的展覽。現時在藝術館工作的人員,包括受薪和義務的,更是來自全球多個國家,包括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奧地利和維也納。而當中最具經驗又最賣力的,則要數現任的義務創意總監陸蓉之。
在藝術館裡,大家都叫陸蓉之做陸老師,因為她是非常有名和資深的藝術家、藝評人、策展人和藝術老師。她的老家是上海,在台灣和美國接受教育,長期在美國從事藝術工作,90年代在台灣出任多所大學的藝術系教授,藝術著作甚豐,負責策劃的展覽眾多,更是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創始人之一,現為該館基金會董事。現時,陸老師台灣、上海兩邊走,不是在台灣教書,就是在上海當代藝術館當義工,為藝術館奔波協力。
雖然龔明光說藝術館現時仍是小孩學走路的階段,但有了陸老師這位識途老馬相助,藝術館的前路顯得更清晰可見。陸老師跟我們詳細闡釋中國和當代藝術的狀況及前景,以及MoCA Shanghai的大方向。
「MoCA Shanghai在中國來說是第一次出現這種私人兼非營利形式的藝術館。我們走出這一步,我們走每一步都要佷小心,因為怎樣在中國做出一個私人但非營利性質的藝術館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我們背負著MOCA這個名字,所以我們的館長非常在意我們展覽的quality,不會因為是私人的便會在素質上打折扣,相反更應該做到與世界私人藝術館接軌。也因為我們要與國際接軌,我們更要展示我們的中國立場,因為我們是上海的MOCA,在全球矚目的大都會裡扮演這個文化先鋒的角色,所以我們的展覽要有中國特色、中國立場。
在藝術領域裡,她所說的中國立場是甚麼呢?
「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有她自己的歷史背景。我們自己策展的展覽,特別在意以中國美術、中國當代藝術的環境作為挑選作品的準則,從社會的、人民的、美術的角度去呈現一個中國當代美術的狀況。
「上海雙年展從今屆開始,以後每一屆都會有當代藝術、MOCA這一部份。」
綜合館長龔明光和創意總監陸蓉之所述,從中國立場出發,建立一個與國際接軌的跨領域國際藝術交流平台,大概就是上海當代藝術館的長遠目標。
藝術館2006-07年已落實的展覽包括:《伊利生活美學展》(Illy Cup, 8-22.5.2006)、《動漫原創展》(The Original Animamix, 8-22.5.2006),還有「中國意大利年」的《藝術製造的意大利:現在》展覽、意大利設計展、上海雙年展當代部份、台灣攝影歷史展、古根海姆博物館策展的「美國300年」當代部份等等。
叢林裏的黑鑽石
除了有幾位資深藝術人從旁相助,提供意見之外,龔明光似乎特別喜歡跟年輕人合作。他把玻璃館改建為當代藝術館的建築設計重任,交托予劉宇揚(Liu Yuyang),一位三十出頭的年青建築師。
劉宇揚在台灣出生,在美國接受大學教育,獲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學位,曾在紐約SOM建築事務所和波士頓Leers Weinzapfel建築事務所工作,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他曾參與的建築設計項目包括:紐約Bear Stearns投資銀行總部大樓建築設計、寧波高教區規劃設計、汕頭大學校園規劃設計、香港中文大學校園規劃設計、香港地鐵公司中環碼頭概念方案等等,但肩負一座藝術館的總建築設計任務,還是第一次。所以他說:「一旦有機會就不會放棄。因為縱使困難重重,但是這個項目對一群年輕建築師和工程師來說,是個不可思議和無法抗拒的機會。在國外的同業也許要等上好多年才能成就如此顯著和關鍵的項目。」
從零開始打造一座耀眼奪目的藝術館,當然是龐大工程,但要把現成建築物成功改建亦不容易。在不能打掉舊瓶的前提下,如何把它變成新瓶新酒,一座重新賦予生命力的新建築是劉宇揚和他的團隊要面對的挑戰。
在整個規劃當中,他們做了幾個重點改動。首先,在建築物的入口和三樓加建部份,他們加入了數個比較突出的幾何玻璃體來「融解」舊玻璃房原有的外形,突顯當代藝術館的獨特個性。另外,劉宇揚說:「在水泥房的部份,斜著排列的『蒙古黑』花崗岩外牆配合了同樣斜列的不銹鋼窗,體現出另一種含蓄而與眾不同的外觀。這結果既不是僅僅的裝修,也不完全是單純的加建,而是在保留原結構體的條件下做徹底的改頭換面。」
其次,為了要配合公園和週邊的環境,務求要把建築物與公園裡的樹木景致和人民的活動融合,他們特意把藝術館正門前的一塊地鋪上介乎黑色與灰色之間的地台,間接變成一個小廣場,把藝術館的空間延伸出去,也把藝術館與公園的環境連在一起。劉宇揚認為這樣做亦同時為公園增值。現在他看到老人家在藝術館前的小廣場上耍太極、聊天,覺得很有意思。他說,一座建築物不一定要時刻都當主角,有時候也可以成為人們生活的背景;那些老人家可能不會進去藝術館,但他們卻永遠看到有人進去。
劉宇揚的另一個重點設計,是在藝術館的展覽空間加建一道斜坡橋,也可說是整個藝術館的靈魂所在。他解釋道,斜坡橋的設計用最少量的鋼材(不到3噸)和最大的跨距(近30米)連接了兩個主展覽層。弧狀的結構體從不同切面穿過藝術館的白盒子空間,提供了參觀者從不同角度和高度觀看大型藝術裝置的可能性。這與當代藝術作品較具靈活性裝置的特質配合得天衣無縫。劉宇揚有點無奈但也自豪的說,他們先後換了三個施工隊才能把這個弧形斜坡橋做好。他更盛讚設計團隊的表現一流,每一位參與者都堅守崗位並發揮個人所長:Ronan Collins負責非常重要的結構部份;周天朗和蔡暉負責空間與形體設計;余振明抓細部、燈光和材料;李德明把關水電方面並確保藝術管的環保到位。而他自己呢,則需要確保最初的設計意念得到最大程度的實踐。
現在,藝術館已經開幕近九個月,亦已舉辦過數個展覽,劉宇揚最滿意的,是藝術館的展覽空間成為建築物的「永恆」部份,足以支持每一個不同形式的展覽甚至宴會;而每一個展覽,他說,就好像本來便是屬於這裡。
劉宇揚曾經用「一顆黑鑽石」、又或是「a diamond in the rough」(未經琢磨的鑽石)來形容藝術館。我則用「叢林裏的黑鑽石」來形容上海當代藝術館。從熙來攘往的南京西路進入寧靜閑適的人民公園,經過公園內的叢林小徑,那蒙古黑花崗岩夾亮麗玻璃外牆的上海當代藝術館便躍現眼前,而藝術館內則是令人目眩、可堪賞玩的藝術品。我們看到的是一廈環一園、一園環一木、一木環一亭的景致,就在這層層疊疊的大都會景象中,上海當代藝術館如叢林裏的一顆黑鑽石,佇候中國當代藝術火紅年代的來臨,拼發光芒。
Tuesday, December 15, 2009
Art & Museum Travel Series ~ 東京行 (FEB 2009) ~ 六本木藝術金三角 Art Triangle Rippongi
這次東京行很滿足,因為六本木藝術金三角之旅終於成行。
所謂六本木藝術金三角是指六本木山森美術館 (MORI MUSEUM)、重新打造的國立新美術館,和MIDTOWN的SUNTORY美術館與21-21Design Sight。自從國立新美術館和MIDTOWN開幕後,六本木「藝術金三角」的名氣不脛而走。
Easily accessible by underground.
It just takes a few minutes' walk from National Art Museum to Midtown.
台灣遠見雜誌已於2007年做了一篇詳盡報導,不贅。以下請看:
(轉載遠見雜誌 2007-07-01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aspx?go=cover&ser=13260 ~ 網上看要訂閱的,這是重新打出來的。)
六本木逛文化,用文化重新定位東京,
藝術金三角,六本木不再紙醉金迷
作者:楊瑪利、藍麗娟
化實力與經濟實力同等重要,甚至能給企業帶來更多附加價值,打造創意城市變成了政府、企業、文化界、全民共同關心的主題。看六本木藝術金三角如何成功從夜店酒吧區變成東京、日本的藝術重鎮。
莫內、科比意與水,三者到底有什麼關聯?答案是,印象派巨匠莫內的近百幅作品、建築大師科比意的藝術真跡,與日本繪畫與雕塑中素來呈現的水之意象,分別在一個步行距離不到20分鐘的三角地帶展出,一個月就能吸引超過150萬以上觀展人次。
這個三角地帶,就是今年才新崛起的六本木藝術金三角。
政府+企業+文化人,改造夜店區為藝術重鎮
六本木正改頭換面,脫離數十年來燈紅酒綠的夜店形象。
在江戶時代,此區俗稱為「六本木」,源於六個漢字姓氏中皆有「木」字的家族(青木、一柳、上杉、片桐、朽木及高木)居住此地而得名。
然而,世界大戰卻改變了六本木的命運。
二次大戰前,六本木集結眾多國防設施,日本戰敗後,美軍進駐六本木區,從此,包括美國大使館在內的40個大使館、10個國際學校進駐六本木;夜晚,這裡搖身一變為紙醉金迷的酒吧夜店,外國人、有錢的尋歡客流連忘返,1980年代,治安一度敗壞。
但是企業的雄略,改變了六本木的格局。
專門興建辦公大樓與從事都市更新的日本森集團,從1986年到2000年止,在六本木原本朝日電視台舊址附近,花了14年終於取得11公頃黃金地段,打算重新都市開發。
從頭參與計畫的森集團都市開發事業本部總合計畫統括部長稗田泰史表示,當初在開發這塊土地時,「考慮到東京已經有政治中心,在霞之關。經濟金融中心則在丸之內。那這個城市還缺什麼?我們認為是文化。因此在開發初期就決定,要把這裡變成東京的文化中心。
「但是文化有點抽象 要怎樣實現呢?」稗田泰史自問自答地說,「所以我們加上美術館。」
2003年4月,六本木之丘落成開幕時,除了辦公、住宅、商場外,還有頂樓瞭望台的森美術館。
森美術館可說開啟了六本木地區走向藝術文化的先端。
今年(2007年)元月,國立新美術館在距離森美術館不遠的地方,隆重開幕。3月底,六本木中城(Midtown)落成,裡面的三多利美術館也開幕了。
六本木地區,愈來愈有文化藝術氣息。但是令人好奇的是,「六本木藝術金三角」的封號,又是怎麼來的?原來,背後的推手正是區內三座大型美術館的館長:森美術館、國立新美術館,以及三多利美術館。
六本木金三角,群聚25家大小美術館
國立新美術館館長林田英樹在接受《遠見》訪問時解釋,早在今年1月新美術館開幕之前,三位館長便開會討論,最後決定提出「六本木藝術金三角」的企劃。
由於六本木之丘的森美術館步行到國立新美術館約15分鐘,而新美術館步行至位於中城三多利美術館約5分鐘,三館就位於三角形的三個端點,何不共同推出「六本木藝術金三角」的合作推廣方案?
結果,三館召開記者會,喊出「六本木藝術金三角」口號,並印製、廣發英日文並列的「六本木藝術金三角地圖暨展演行程表」,果然引起國際與日本媒體廣泛報導。
「在六本木藝術金三角,藝術愛好者只要步行,便能享受印象派巨匠、當代建築大師與日本美學藝術的精髓,」英文、日文媒體曾一致肯定。
「人家可能會覺得,我們彼此應該是對手。但是我們不想這樣,而是要藉由連結,把這個區提升為一個藝術區,一起提升藝術在東京與日本的地位與普遍性,」林田英樹堅持。
「我們有共識。況且,新美術館沒有館藏,三多利美術館則主要展出日本傳統藝術,大家可以共生共榮的,」森美術館館長南條史生說。
而若仔細研究藝術金三角地圖,除了三館之外,其實還詳列附近的大小美術館與藝廊。比如,中城除了三多利美術館,還有三宅一生基金會的21_21設計館、設計振興會所在的設計中心(Design Hub)、富士全錄藝廊(Fuji Xerox Art Space),一、二樓還有富士攝影廣場。6月時他們正分別展出日本戰後海報展、富士全錄特展、與知名攝影師楊亞祖貝童(Yann Arthus-Bertrand)的「從空中看地球」攝影展等。
攤開整張地圖,總計六本木藝術金三角地帶與周邊共有25家藝廊、美術館與博物館,儼然是個美術館園區。
當文化實力等同經濟,創意城市乃大勢所趨
當前,日本政府與企業,對於厚植藝術文化基礎建設的意識愈來愈強,也愈來愈積極將藝術融入都市規劃中。
為什麼?
林田英樹認為,第一,先進國家的人民生活富裕、物質滿足之後,就會開始追求更富足的心靈,接觸美的事物,這是必然趨勢,也有很大的需求。
第二,美術館是感情的依歸,而美術館裡的藝術其實也可以成功行銷國家或地區形象,相輔相成。
第三,在創意經濟時代,很多政府的政策都走向培養國民的創造力與創意力,因此著手重視美術與藝術。
不少輿論指出,在1980年代,日本在「世界第一」的景氣盛況下,企業界寧願投注大筆資金購買法國印象派名畫,也不願意提倡日本的文化藝術。現在,政府愈來愈意識到,文化是國家認同的關鍵力量,甚至等同於經濟實力。
日本企業界也相信,「設立美術館不是為了經濟效益,而是為了讓企業的身價提高,」森集團稗田泰史肯定,美術館最終能為企業帶來附加價值。
於是,愈來愈多的企業在東京的新開發區都規劃興建美術館。
比如日本橋的新開發區即將設立三井美術館。東京車站的丸之內地區,該區最大地主三菱地所也即將興建一間美術館。三菱地所的白色工地圍籬,上面展示著一幅幅童趣十足的學生美術作品,連工地圍籬都不忘推廣美術,十足顯示企業的用心。
「創意經濟中,哪一個都市能吸引很多創意人,那個地方就會變成『創意城市』,我相信東京是要往創意城市走,」深刻觀察東京的新企圖、過去一年來已經走訪日本六次的建築師姚仁祿笑說,「我去日本的次數,多到街頭都在謠傳我媽媽是不是日本人。」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阿布達比正在蓋四大世界級博物館;韓國國立美術館正重新規劃中,連三星集團也蓋了美術館,並以藝術設計做為發展主軸;而歐美先進國家原本就重視藝術設施。
顯然,在創意經濟時代,日本沒有條件自外這股潮流。而曾是日本防衛廳重地的六本木藝術金三角區域,正是日本未來最堅實的軟性國防。
而哪些美術館又是六本木藝術金三角不能不造訪的重點?
國立新美術館——話題十足的都市美學風景
首先,當然不能錯過國立新美術館。這是藝術金三角區中,唯一由國家成立,也是本區內最大的美術館。
自今年元月開幕以來,由於建築物本身很有看頭、策展能力強、甚至附設了米其林三星餐廳,話題十足,已成為日本人新生活重心。四個月內吸引100萬人次從國內外造訪,隨即成了寸土寸金的東京六本木區,最動人的美學風景。
「一開始我們預測一年吸引150萬人次,沒想到才四個月就這麼多,」館長林田英樹說。
話題1〉在水泥叢林裡,聆聽綠意與創意共譜的交響曲
5月底的星期一上午9點,國立新美術館開館前一個小時。
五層樓高的波浪形玻璃帷幕建築前的綠色草坪,工人還在修剪花草,館方鐵門前早已經有十來人拘謹地靜待大門開啟。
10點鐘,當警衛一拉開鐵門,步行速度快的民眾,已經先行進入新美術館。有人直衝一樓內區的莫內美術特展展示場,有人則是直上三樓,往米其林三星主廚所在的餐廳門口排隊。
更多的年長民眾,一入館就入座於面窗的成排丹麥名設計師座椅,沒特別做什麼,就是靜靜坐著,透過玻璃帷幕,凝視窗外青山靈園的森林風景,儘管午間館內有著滿坑滿谷的觀展與排隊用餐人潮,他們仍安靜坐著,不為所動,成為館內饒富禪意的風景。
一座國立美術館,為什麼能如此轟動?
首先是地理位置切合六本木區的創意設計特性。
眾所皆知,青山、六本木區向來是許多日本文化藝術、創意、設計師設立工作室之處,知名作家村上春樹就常在此出沒,「在路上走路可能不小心就撞上他了,」台灣的東京建築通、實踐大學副教授李清志笑說。而且新美術館距離六本木之丘的步行只要15分鐘,距離中城只要5分鐘,還有緊鄰四通八達的地鐵站,因此,國立新美術館在這裡設立,成為一個最便利、最切合地區特性的創意交流重鎮。
話題2〉創意與設計的基礎建設,給新美術一個舞台
其次,新美術館是日本第一個為了創造未來美術品而興建的美術館,以奠定文化競爭力。
曾任文化廳官員,專職美術館與博物館業務,現任新美術館館長的林田英樹指出,早在30年前,日本專門舉辦「帝展」或「日展」等公募展的美術協會與策展團體就不斷向日本政府遊說,強烈要求一個適合評選藝術作品的大場地與優質展場。
直到五年前,當東京大學的研究所與日本防衛廳決定遷移,土地確定能釋出,政府就決定撥預算,加上數度與美術協會協商新美術館的設計規劃與概念,最後才拍板定案,興建國立新美術館。
當創意與設計力成為下一波國家經濟成長的重要動能,日本政府興建國立新美術館,目的就是要為日本創造一個創意與設計的基礎建設。
林田英樹指出,館內1萬4000平方公尺的展示空間中,有1萬平方公尺是給帝展或日展等69個美術協會租借場地,評選美術作品或展出,而展場高度甚至可容納五公尺高的藝術作品。
而所謂「新美術」,除了傳統藝術之外,還包含建築、卡通、時尚、多媒體藝術。「但是最重要的是『創意』,而非任何的媒介。現在在日本全國或東京都有非常多的創意人才,他們透過各種形式與媒介表現出來的、讓人覺得有美感的,我們都認為是新美術,」館長林田英樹表示,他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把日本最新的創意與藝術品在新美術館裡面向全民呈現。
話題3〉廣義的藝術殿堂,包括美食、設計、時尚、音樂……
再者,新美術館也在為東京人創造新的生活價值與生活方式。
一方面,由名建築師黑川紀章設計的建築物,因為工法艱困,獲獎無數,「建築本身就是新美術館最大的館藏,」林田英樹比喻。
當初黑川在設計時,因為旁邊正好是青山靈園森林帶,因此大量使用玻璃,讓室外光線與綠意全部進到館內來,而無論是空間的規劃上,或是外在的形狀,都很強調三次元空間,沒有所謂的機器性的東西,硬邦邦的或四方型的,「用一個波浪幅度來呈現,我認為這本身就是一個美的表現,」林田英樹說。
新美術館內甚至開全球美術館風氣之先,設有米其林三星餐廳。
回顧當初還在興建硬體時,包括建築師黑川在內,許多人都認為,在好的美術館裡應該有很好的餐廳,讓民眾欣賞藝術文化的時候,也能在一個很舒適的環境裡用餐。確定這樣做後,很多餐飲業者提出申請,最後就是由米其林三星廚師獲選。
「其實不只東京如此,現在全球的美術館都在積極引進包括美食、設計、時尚,甚至於也很重視觀眾能夠在裡面得到什麼樣的綜合趣味,例如音樂,必須要提供一個很廣義的藝術場所,才是現在美術館應該要兼具的功能,」林田英樹謙稱,自己並沒有開創風潮,因為全球各大美術館裡面的好餐廳已經愈來愈多。
米其林餐廳的確對新美術館加分不少。
餐廳早上11點才開始營業,但是每天一大早10點鐘一開館,就有很多民眾來排隊。美術館花了很多功夫,準備很多椅子讓大家可以舒適等待,但是還是不夠用,「其實是有一點點影響展覽,可是就是這麼受歡迎,我也無法控制,」館長苦笑地說。
新美術館內紀念品店也十分受歡迎。不同於一般美術館紀念品店,大多數販賣館藏的複製品,新美術館內的紀念品店,陳列的商品大都是來自日本與世界各地設計師所設計的,有設計感、又很實用,可以融入生活的商品。
美食、設計感十足的生活商品店,以及休閒性十足的展場空間,使得民眾即使不是來看展,也願意來到這個優美的環境休閒、娛樂。根據新美術館的問卷統計,有兩成的民眾來館的目的是看建築、約會、吃飯。
美術館——藝術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藝術
除了國立新美術館,森美術館也是熱門景點。
2003年,由土地開發商森集團出資設立的森美術館,在六本木之丘開幕。森美術館的最大特色是,美術館位於塔樓的展望台內區。森美術館館長南條史生接受專訪指出,由於展望台靠窗,而樓地板中央區域因為缺乏光線,正好適合必須避光的美術館使用。
「這是一個嶄新的模式,去展望台與去美術館的門票是相同的,因此,你要去美術館的人可以因此到展望台,而原本只想去展望台的人,也可以進入美術館,相輔相成,」南條史生說。目前森美術館一年吸引150萬人次參觀。
第二個特色是展覽主軸。
南條史生說,森美術館的展覽以藝術、建築、設計為主軸,想要提供給人的是新的生活方式。
森美術館最常用的兩個字就是「藝術」與「生活」,強調「藝術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藝術」的理念。目前展場正在展出的就是建築大師科比意的藝術作品。
不過,南條史生強調,美術、設計、時尚、現代化的設計也是展覽主軸。
第三個特點是開館時間。
森集團設立六本木之丘的宗旨,是希望成為東京的文化中心,並且改變日本上班族的文化。所以當其他美術館大都開放到下午5點鐘,森美術館開放到晚上8點,讓上班族下班後也可以親近藝術。
21_21設計館——埋在地下的建築,與時尚對話 2004年4月,21_21設計館建築案正式開工。由建築家安藤忠雄以服裝設計師三宅一生的設計風格而打造,今年3月正式開館。
而21_21設計館吸引人的最大的特色,就是建築本身。建築物蓋在中城外圍綠地的斜角,地上只有一層樓高,其他八成展演空間往地下延伸,因此,建築與綠地融為一體。
為什麼要蓋一座「埋在地下的建築」?
一方面,安藤忠雄為了不破壞建築物後面高大的杉樹景觀;另一方面,則是運用原本地下的防空洞特性。為了引入光線,一樓牆壁北側切開了一個長達11.4公尺的窗,嵌入數層厚度的玻璃,使人能透視建築物北邊的杉樹。
安藤忠雄還使用兩片大鋼板斜置的屋頂,構想來自於三宅一生利用一片布料做成皺折的概念。「提出這個概念、畫出來看似很簡單,但是我們早就預想到,真正要實現,卻是非常困難,」安藤忠雄說。
不只建築令人難忘,其實更應該重視的是21_21設計館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場所?
主要負責營運的三宅一生在介紹21_21設計館的專書中表示,1980年代開始,他跟包括安藤忠雄在內的幾個好朋友就常常討論成立設計博物館的夢想,希望推廣日本的設計力。
終於,這個夢想20年後成真了。
「這是一個希望所有在設計領域投入的不同人士都可以參與的場域——包括設計師、企業、工程師、藝術家、研究者等,展示他們如何解讀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指,所有每天發生的事情與事件。希望從設計的觀點,創造出無數的提案與發現。」
三宅一生寫道,他做了一輩子設計師的體會是,設計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設計一直都存在,因此他最大的夢想是透過設計館,讓更多人瞭解,生活本身就是設計。
6月初,21_21設計館展出的是巧克力設計展,來自世界各地的設計師,把巧克力千變萬化為一座城堡、一把鑰匙等。
三多利美術館——現代人重新造訪日本傳統藝術
1961年由三多利集團創辦的三多利美術館,看上中城將成為東京新地標,而遷移至此。新館建築延請以日本傳統文化元素為設計風格的名建築師隈研吾設計,並且於3月底重新開館。
三多利美術館自成立以來,展覽主軸就是日本傳統藝術,比如傳統針織、服飾、燈具、壁畫、陶瓷,特別是日本生活文化中的藝術,邀請現代人重新造訪日本傳統生活藝術之美。比如在新館中,便特別設置「茶道房」,紀念品店陳列的皆是印製日本傳統元素的生活用品。
Design Hub展覽室——日本創意設計的好後盾
位於中城大樓(Midtown Tower)五樓的設計振興會,有上百坪的展示中心,一年到頭舉辦設計展覽,目前的主題是日本二次戰後的海報史。最新哈日風,已經不再是到新宿或表參道購物、或是到秋葉原買電器,而是到六本木逛文化。你跟上了嗎?
所謂六本木藝術金三角是指六本木山森美術館 (MORI MUSEUM)、重新打造的國立新美術館,和MIDTOWN的SUNTORY美術館與21-21Design Sight。自從國立新美術館和MIDTOWN開幕後,六本木「藝術金三角」的名氣不脛而走。
The amazing architecture of the National Art Museum
Easily accessible by underground.
It just takes a few minutes' walk from National Art Museum to Midtown.
台灣遠見雜誌已於2007年做了一篇詳盡報導,不贅。以下請看:
(轉載遠見雜誌 2007-07-01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aspx?go=cover&ser=13260 ~ 網上看要訂閱的,這是重新打出來的。)
六本木逛文化,用文化重新定位東京,
藝術金三角,六本木不再紙醉金迷
作者:楊瑪利、藍麗娟
化實力與經濟實力同等重要,甚至能給企業帶來更多附加價值,打造創意城市變成了政府、企業、文化界、全民共同關心的主題。看六本木藝術金三角如何成功從夜店酒吧區變成東京、日本的藝術重鎮。
莫內、科比意與水,三者到底有什麼關聯?答案是,印象派巨匠莫內的近百幅作品、建築大師科比意的藝術真跡,與日本繪畫與雕塑中素來呈現的水之意象,分別在一個步行距離不到20分鐘的三角地帶展出,一個月就能吸引超過150萬以上觀展人次。
這個三角地帶,就是今年才新崛起的六本木藝術金三角。
政府+企業+文化人,改造夜店區為藝術重鎮
六本木正改頭換面,脫離數十年來燈紅酒綠的夜店形象。
在江戶時代,此區俗稱為「六本木」,源於六個漢字姓氏中皆有「木」字的家族(青木、一柳、上杉、片桐、朽木及高木)居住此地而得名。
然而,世界大戰卻改變了六本木的命運。
二次大戰前,六本木集結眾多國防設施,日本戰敗後,美軍進駐六本木區,從此,包括美國大使館在內的40個大使館、10個國際學校進駐六本木;夜晚,這裡搖身一變為紙醉金迷的酒吧夜店,外國人、有錢的尋歡客流連忘返,1980年代,治安一度敗壞。
但是企業的雄略,改變了六本木的格局。
專門興建辦公大樓與從事都市更新的日本森集團,從1986年到2000年止,在六本木原本朝日電視台舊址附近,花了14年終於取得11公頃黃金地段,打算重新都市開發。
從頭參與計畫的森集團都市開發事業本部總合計畫統括部長稗田泰史表示,當初在開發這塊土地時,「考慮到東京已經有政治中心,在霞之關。經濟金融中心則在丸之內。那這個城市還缺什麼?我們認為是文化。因此在開發初期就決定,要把這裡變成東京的文化中心。
「但是文化有點抽象 要怎樣實現呢?」稗田泰史自問自答地說,「所以我們加上美術館。」
2003年4月,六本木之丘落成開幕時,除了辦公、住宅、商場外,還有頂樓瞭望台的森美術館。
森美術館可說開啟了六本木地區走向藝術文化的先端。
今年(2007年)元月,國立新美術館在距離森美術館不遠的地方,隆重開幕。3月底,六本木中城(Midtown)落成,裡面的三多利美術館也開幕了。
六本木地區,愈來愈有文化藝術氣息。但是令人好奇的是,「六本木藝術金三角」的封號,又是怎麼來的?原來,背後的推手正是區內三座大型美術館的館長:森美術館、國立新美術館,以及三多利美術館。
六本木金三角,群聚25家大小美術館
國立新美術館館長林田英樹在接受《遠見》訪問時解釋,早在今年1月新美術館開幕之前,三位館長便開會討論,最後決定提出「六本木藝術金三角」的企劃。
由於六本木之丘的森美術館步行到國立新美術館約15分鐘,而新美術館步行至位於中城三多利美術館約5分鐘,三館就位於三角形的三個端點,何不共同推出「六本木藝術金三角」的合作推廣方案?
結果,三館召開記者會,喊出「六本木藝術金三角」口號,並印製、廣發英日文並列的「六本木藝術金三角地圖暨展演行程表」,果然引起國際與日本媒體廣泛報導。
「在六本木藝術金三角,藝術愛好者只要步行,便能享受印象派巨匠、當代建築大師與日本美學藝術的精髓,」英文、日文媒體曾一致肯定。
「人家可能會覺得,我們彼此應該是對手。但是我們不想這樣,而是要藉由連結,把這個區提升為一個藝術區,一起提升藝術在東京與日本的地位與普遍性,」林田英樹堅持。
「我們有共識。況且,新美術館沒有館藏,三多利美術館則主要展出日本傳統藝術,大家可以共生共榮的,」森美術館館長南條史生說。
而若仔細研究藝術金三角地圖,除了三館之外,其實還詳列附近的大小美術館與藝廊。比如,中城除了三多利美術館,還有三宅一生基金會的21_21設計館、設計振興會所在的設計中心(Design Hub)、富士全錄藝廊(Fuji Xerox Art Space),一、二樓還有富士攝影廣場。6月時他們正分別展出日本戰後海報展、富士全錄特展、與知名攝影師楊亞祖貝童(Yann Arthus-Bertrand)的「從空中看地球」攝影展等。
攤開整張地圖,總計六本木藝術金三角地帶與周邊共有25家藝廊、美術館與博物館,儼然是個美術館園區。
當文化實力等同經濟,創意城市乃大勢所趨
當前,日本政府與企業,對於厚植藝術文化基礎建設的意識愈來愈強,也愈來愈積極將藝術融入都市規劃中。
為什麼?
林田英樹認為,第一,先進國家的人民生活富裕、物質滿足之後,就會開始追求更富足的心靈,接觸美的事物,這是必然趨勢,也有很大的需求。
第二,美術館是感情的依歸,而美術館裡的藝術其實也可以成功行銷國家或地區形象,相輔相成。
第三,在創意經濟時代,很多政府的政策都走向培養國民的創造力與創意力,因此著手重視美術與藝術。
不少輿論指出,在1980年代,日本在「世界第一」的景氣盛況下,企業界寧願投注大筆資金購買法國印象派名畫,也不願意提倡日本的文化藝術。現在,政府愈來愈意識到,文化是國家認同的關鍵力量,甚至等同於經濟實力。
日本企業界也相信,「設立美術館不是為了經濟效益,而是為了讓企業的身價提高,」森集團稗田泰史肯定,美術館最終能為企業帶來附加價值。
於是,愈來愈多的企業在東京的新開發區都規劃興建美術館。
比如日本橋的新開發區即將設立三井美術館。東京車站的丸之內地區,該區最大地主三菱地所也即將興建一間美術館。三菱地所的白色工地圍籬,上面展示著一幅幅童趣十足的學生美術作品,連工地圍籬都不忘推廣美術,十足顯示企業的用心。
「創意經濟中,哪一個都市能吸引很多創意人,那個地方就會變成『創意城市』,我相信東京是要往創意城市走,」深刻觀察東京的新企圖、過去一年來已經走訪日本六次的建築師姚仁祿笑說,「我去日本的次數,多到街頭都在謠傳我媽媽是不是日本人。」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阿布達比正在蓋四大世界級博物館;韓國國立美術館正重新規劃中,連三星集團也蓋了美術館,並以藝術設計做為發展主軸;而歐美先進國家原本就重視藝術設施。
顯然,在創意經濟時代,日本沒有條件自外這股潮流。而曾是日本防衛廳重地的六本木藝術金三角區域,正是日本未來最堅實的軟性國防。
而哪些美術館又是六本木藝術金三角不能不造訪的重點?
國立新美術館——話題十足的都市美學風景
首先,當然不能錯過國立新美術館。這是藝術金三角區中,唯一由國家成立,也是本區內最大的美術館。
自今年元月開幕以來,由於建築物本身很有看頭、策展能力強、甚至附設了米其林三星餐廳,話題十足,已成為日本人新生活重心。四個月內吸引100萬人次從國內外造訪,隨即成了寸土寸金的東京六本木區,最動人的美學風景。
「一開始我們預測一年吸引150萬人次,沒想到才四個月就這麼多,」館長林田英樹說。
話題1〉在水泥叢林裡,聆聽綠意與創意共譜的交響曲
5月底的星期一上午9點,國立新美術館開館前一個小時。
五層樓高的波浪形玻璃帷幕建築前的綠色草坪,工人還在修剪花草,館方鐵門前早已經有十來人拘謹地靜待大門開啟。
10點鐘,當警衛一拉開鐵門,步行速度快的民眾,已經先行進入新美術館。有人直衝一樓內區的莫內美術特展展示場,有人則是直上三樓,往米其林三星主廚所在的餐廳門口排隊。
更多的年長民眾,一入館就入座於面窗的成排丹麥名設計師座椅,沒特別做什麼,就是靜靜坐著,透過玻璃帷幕,凝視窗外青山靈園的森林風景,儘管午間館內有著滿坑滿谷的觀展與排隊用餐人潮,他們仍安靜坐著,不為所動,成為館內饒富禪意的風景。
一座國立美術館,為什麼能如此轟動?
首先是地理位置切合六本木區的創意設計特性。
眾所皆知,青山、六本木區向來是許多日本文化藝術、創意、設計師設立工作室之處,知名作家村上春樹就常在此出沒,「在路上走路可能不小心就撞上他了,」台灣的東京建築通、實踐大學副教授李清志笑說。而且新美術館距離六本木之丘的步行只要15分鐘,距離中城只要5分鐘,還有緊鄰四通八達的地鐵站,因此,國立新美術館在這裡設立,成為一個最便利、最切合地區特性的創意交流重鎮。
話題2〉創意與設計的基礎建設,給新美術一個舞台
其次,新美術館是日本第一個為了創造未來美術品而興建的美術館,以奠定文化競爭力。
曾任文化廳官員,專職美術館與博物館業務,現任新美術館館長的林田英樹指出,早在30年前,日本專門舉辦「帝展」或「日展」等公募展的美術協會與策展團體就不斷向日本政府遊說,強烈要求一個適合評選藝術作品的大場地與優質展場。
直到五年前,當東京大學的研究所與日本防衛廳決定遷移,土地確定能釋出,政府就決定撥預算,加上數度與美術協會協商新美術館的設計規劃與概念,最後才拍板定案,興建國立新美術館。
當創意與設計力成為下一波國家經濟成長的重要動能,日本政府興建國立新美術館,目的就是要為日本創造一個創意與設計的基礎建設。
林田英樹指出,館內1萬4000平方公尺的展示空間中,有1萬平方公尺是給帝展或日展等69個美術協會租借場地,評選美術作品或展出,而展場高度甚至可容納五公尺高的藝術作品。
而所謂「新美術」,除了傳統藝術之外,還包含建築、卡通、時尚、多媒體藝術。「但是最重要的是『創意』,而非任何的媒介。現在在日本全國或東京都有非常多的創意人才,他們透過各種形式與媒介表現出來的、讓人覺得有美感的,我們都認為是新美術,」館長林田英樹表示,他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把日本最新的創意與藝術品在新美術館裡面向全民呈現。
話題3〉廣義的藝術殿堂,包括美食、設計、時尚、音樂……
再者,新美術館也在為東京人創造新的生活價值與生活方式。
一方面,由名建築師黑川紀章設計的建築物,因為工法艱困,獲獎無數,「建築本身就是新美術館最大的館藏,」林田英樹比喻。
當初黑川在設計時,因為旁邊正好是青山靈園森林帶,因此大量使用玻璃,讓室外光線與綠意全部進到館內來,而無論是空間的規劃上,或是外在的形狀,都很強調三次元空間,沒有所謂的機器性的東西,硬邦邦的或四方型的,「用一個波浪幅度來呈現,我認為這本身就是一個美的表現,」林田英樹說。
新美術館內甚至開全球美術館風氣之先,設有米其林三星餐廳。
回顧當初還在興建硬體時,包括建築師黑川在內,許多人都認為,在好的美術館裡應該有很好的餐廳,讓民眾欣賞藝術文化的時候,也能在一個很舒適的環境裡用餐。確定這樣做後,很多餐飲業者提出申請,最後就是由米其林三星廚師獲選。
「其實不只東京如此,現在全球的美術館都在積極引進包括美食、設計、時尚,甚至於也很重視觀眾能夠在裡面得到什麼樣的綜合趣味,例如音樂,必須要提供一個很廣義的藝術場所,才是現在美術館應該要兼具的功能,」林田英樹謙稱,自己並沒有開創風潮,因為全球各大美術館裡面的好餐廳已經愈來愈多。
米其林餐廳的確對新美術館加分不少。
餐廳早上11點才開始營業,但是每天一大早10點鐘一開館,就有很多民眾來排隊。美術館花了很多功夫,準備很多椅子讓大家可以舒適等待,但是還是不夠用,「其實是有一點點影響展覽,可是就是這麼受歡迎,我也無法控制,」館長苦笑地說。
新美術館內紀念品店也十分受歡迎。不同於一般美術館紀念品店,大多數販賣館藏的複製品,新美術館內的紀念品店,陳列的商品大都是來自日本與世界各地設計師所設計的,有設計感、又很實用,可以融入生活的商品。
美食、設計感十足的生活商品店,以及休閒性十足的展場空間,使得民眾即使不是來看展,也願意來到這個優美的環境休閒、娛樂。根據新美術館的問卷統計,有兩成的民眾來館的目的是看建築、約會、吃飯。
美術館——藝術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藝術
除了國立新美術館,森美術館也是熱門景點。
2003年,由土地開發商森集團出資設立的森美術館,在六本木之丘開幕。森美術館的最大特色是,美術館位於塔樓的展望台內區。森美術館館長南條史生接受專訪指出,由於展望台靠窗,而樓地板中央區域因為缺乏光線,正好適合必須避光的美術館使用。
「這是一個嶄新的模式,去展望台與去美術館的門票是相同的,因此,你要去美術館的人可以因此到展望台,而原本只想去展望台的人,也可以進入美術館,相輔相成,」南條史生說。目前森美術館一年吸引150萬人次參觀。
第二個特色是展覽主軸。
南條史生說,森美術館的展覽以藝術、建築、設計為主軸,想要提供給人的是新的生活方式。
森美術館最常用的兩個字就是「藝術」與「生活」,強調「藝術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藝術」的理念。目前展場正在展出的就是建築大師科比意的藝術作品。
不過,南條史生強調,美術、設計、時尚、現代化的設計也是展覽主軸。
第三個特點是開館時間。
森集團設立六本木之丘的宗旨,是希望成為東京的文化中心,並且改變日本上班族的文化。所以當其他美術館大都開放到下午5點鐘,森美術館開放到晚上8點,讓上班族下班後也可以親近藝術。
21_21設計館——埋在地下的建築,與時尚對話 2004年4月,21_21設計館建築案正式開工。由建築家安藤忠雄以服裝設計師三宅一生的設計風格而打造,今年3月正式開館。
而21_21設計館吸引人的最大的特色,就是建築本身。建築物蓋在中城外圍綠地的斜角,地上只有一層樓高,其他八成展演空間往地下延伸,因此,建築與綠地融為一體。
為什麼要蓋一座「埋在地下的建築」?
一方面,安藤忠雄為了不破壞建築物後面高大的杉樹景觀;另一方面,則是運用原本地下的防空洞特性。為了引入光線,一樓牆壁北側切開了一個長達11.4公尺的窗,嵌入數層厚度的玻璃,使人能透視建築物北邊的杉樹。
安藤忠雄還使用兩片大鋼板斜置的屋頂,構想來自於三宅一生利用一片布料做成皺折的概念。「提出這個概念、畫出來看似很簡單,但是我們早就預想到,真正要實現,卻是非常困難,」安藤忠雄說。
不只建築令人難忘,其實更應該重視的是21_21設計館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場所?
主要負責營運的三宅一生在介紹21_21設計館的專書中表示,1980年代開始,他跟包括安藤忠雄在內的幾個好朋友就常常討論成立設計博物館的夢想,希望推廣日本的設計力。
終於,這個夢想20年後成真了。
「這是一個希望所有在設計領域投入的不同人士都可以參與的場域——包括設計師、企業、工程師、藝術家、研究者等,展示他們如何解讀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指,所有每天發生的事情與事件。希望從設計的觀點,創造出無數的提案與發現。」
三宅一生寫道,他做了一輩子設計師的體會是,設計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設計一直都存在,因此他最大的夢想是透過設計館,讓更多人瞭解,生活本身就是設計。
6月初,21_21設計館展出的是巧克力設計展,來自世界各地的設計師,把巧克力千變萬化為一座城堡、一把鑰匙等。
三多利美術館——現代人重新造訪日本傳統藝術
1961年由三多利集團創辦的三多利美術館,看上中城將成為東京新地標,而遷移至此。新館建築延請以日本傳統文化元素為設計風格的名建築師隈研吾設計,並且於3月底重新開館。
三多利美術館自成立以來,展覽主軸就是日本傳統藝術,比如傳統針織、服飾、燈具、壁畫、陶瓷,特別是日本生活文化中的藝術,邀請現代人重新造訪日本傳統生活藝術之美。比如在新館中,便特別設置「茶道房」,紀念品店陳列的皆是印製日本傳統元素的生活用品。
Design Hub展覽室——日本創意設計的好後盾
位於中城大樓(Midtown Tower)五樓的設計振興會,有上百坪的展示中心,一年到頭舉辦設計展覽,目前的主題是日本二次戰後的海報史。最新哈日風,已經不再是到新宿或表參道購物、或是到秋葉原買電器,而是到六本木逛文化。你跟上了嗎?
Monday, December 14, 2009
Art & Museum Travel Series ~ 東京行 (FEB 2009) ~ 相田光男美術館 (MITSUO AIDA MUSEUM) ~ 一生感動,一生青春
"一生感動,一生青春" 就是相田光男的其中一句名作,很有共鳴。所謂 young at heart 就是保持赤子之心;而赤子之心是未被物慾社會完全淹沒,看到、遇到令人感動的人和事,仍然會為之黯然、流淚、或歡笑的狀態。以前以為這是 "眼淺",但其實是因為心仍然暖,仍然懂得分對錯。
相田光男美術館網址: http://www.mitsuo.co.jp/museum/index.html
另一間很想去的日本美術館是在京都附近的美秀美術館 (MIHO MUSUEM)。美術館的建築設計師是貝聿銘。美術館建在山中,需要走過一條隧道才能到達,像去桃花園,想像一下別有洞天的意境。我還沒有機會去,但竟然在一套港產片裡看到她。雲翔導演的永久居留的其中一場戲是在MIHO MUSEUM取景的,導演的品味不賴。(數月前,年青旅遊飲食作家陳俊偉在籌劃一個special theme tour去京都,行程包括MIHO MUSEUM和參禪,但不知是否成行。或可留意一下他的BLOG。)
美秀美術館網址: http://www.miho.or.jp/chinese/index.htm
Generation Jones
Finally, someone (Jonathan Pontell) has a much clearer definition of the generation I belong to! Welcome to the world of Generation Jones!
http://generationjones.com/2009latest.html
http://www.jonathanpontell.com/aboutgenjones.htm
http://www.generationjones.co.uk/gen_jones/
http://generationjones.com/2009latest.html
http://www.jonathanpontell.com/aboutgenjones.htm
http://www.generationjones.co.uk/gen_jones/
Art & Museum Travel Series ~ 東京行 (FEB 2009) ~ 東京Luxury: It better be the Peninsula
(原刊於《MH》(摩登家庭),2009年4月)
東京半島酒店,把香港經營高級酒店之道和日本傳統待客精神合而為一,身處東京半島,很香港也很日本;我大概跟不少香港人一樣,半島是心中LUXURY HOTEL的其中一個指標。
五星級國際酒店品牌,近幾年陸續進駐東京,汐留的CONRAD、新橋的MANDARIN ORIENTAL、MIDTOWN的RITZ CARLTON、丸之內的FOUR SEASONS相繼開業,SHANGRI-LA也將在東京車站上蓋開業。不過,論架勢,卻非東京半島(THE PENINSULA TOKYO)莫屬。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近十年於東京開業的國際五星級酒店群中,半島是唯一一家自建單幢建築,沒有依附於任何商業大廈或綜合物業,在地價高昂的東京,無疑顯得份外具氣派。這當然也反映OWNER對前景的信心。
從少年時跟隨母親和姊姊第一次於「影人茶座*」喝下午茶到現在,我大概跟不少香港人一樣,半島是心中LUXURY HOTEL的其中一個指標。而東京的半島酒店,更是把THE BEST OF BOTH WORLDS --- 香港經營高級酒店之道和日本傳統待客精神 --- 合而為一,身處東京半島,很香港也很日本,對於一個帶著香港觀念和偏見的香港旅客來說,住進東京半島是有點「家」的感覺的。而且,我不懂日語,在東京半島可以全盤英語溝通,自然自在得多。而酒店工作人員閒聊間也說,暫時的住客以港人和台灣人為主。不過,我住進的那幾天,也見不少美國客人,還剛巧遇上CHICK COREA和他的FIVE PEACE BAND樂隊成員,他們到香港於藝術節表演之前一站,是東京的BLUE NOTE爵士樂會所,而東京BLUE NOTE為他們安排的酒店正是半島。我也剛巧跟他們同一天離開東京,回港後的第二天晚上,就是聽他們於藝術節的表演!旅途上的種種巧遇,無疑是旅遊的其中一種樂趣。(*自1950年代起,香港半島酒店有「影人茶座」之稱,因不少電影明星都愛在半島酒店喝下午茶。)
The brown build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road is Tokyo Peninsula.
東京半島雖然是單幢建築,但並不巨型,就如懷石料理般的精準安排,24層高、約300個房間,不多不少的,既有一點BOUTIQUE HOTEL的感覺,卻是全天候的BUSINESS HOTEL。半島於全球的酒店物業數目貴精不貴多,酒店都開在一線或主要城市:除了基地香港之外,還有紐約、芝加哥、LA、北京、上海(即將開幕)、曼谷;這回在東京立足,其實最合理不過。日本人對半島這個品牌的崇拜程度,不用多說,香港半島出現的周末HIGH TEA人龍,在東京半島也同樣出現。而台灣人,可能受日本影響,也對半島趨之若鶩,所以除了港客,台灣旅客也大概是穩定客源。至於美國遊客,尤其是高級商務旅客,當然對THE PENINSULA這個品牌一點也不陌生了。我最近看高安兄弟(COEN BROTHERS)的BURN AFTER READING (港譯《CIA光碟離奇失竊案》),片中一角(女作家)往芝加哥公幹,要入住半島,而且說: “It better be the Peninsula”;如此一說,而且是出自大師COEN BROTHERS的手筆,勝過任何廣告宣傳!
不過,東京半島的優勢,我認為更在於其地理位置。我是旅客身份,有切身愉快體驗,樂於為此一一羅列,和大家分享。東京地區的分佈我不是太熟,不過簡單的說,東京半島是位於丸之內和銀座二區之間,三分鐘便可步行至銀座(MUJI總店那邊)和有樂町JR站、五分鐘就到丸之內和東京車站,酒店更特別開設與地鐵日比谷站相連的出口,連接日比谷、千代田和都營三田各線,而且站口隱蔽,不會像一般地鐵站口般繁忙,幾乎是酒店的御用站口;而從日比谷站乘坐地鐵,無論到六本木、MIDTOWN、築地、表參道等地方都只是數站之遙而已。東京半島旁邊更是日比谷公園和皇居外苑,難怪《MONOCLE》選她為 2008/09年度提供最佳跑步風景的酒店(BEST HOTEL FOR RUNNERS)。交通方便至極還不止,東京半島的門前,就是有東京RODEO DRIVE之稱的NAKA-DORI大道,兩旁是櫻花樹,就算不好名牌,也可從這裡很寫意的散步至丸之內和東京車站的商業大樓群。
丸之內有啥特別?她是日本歷史悠久的商業中心,是皇宮、東京車站、高樓大廈並存的東京中心地帶。近年來經過再開發,東京國際論壇(會展中心)、丸之內大樓、丸之內OAZO(位於東京車站北口正面的複合式商業建築)、東京大樓TOKIA等陸續完工啟用,各國品牌都在此設立專門店,新開的餐廳食肆數之不盡,東京車站的翻新及拓建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商業及優閒消費圈的面貌正逐漸改觀。
一個商業城市的面貌不會十年如一日,而到訪該地的旅客,他們的行程也許亦會隨著該城市的發展而有所改變。往後的十年,丸之內可能會是港人遊日的另一熱點也說不定。
SPA
東京半島的SPA由美國名牌ESPA主理,是ESPA首間在日本開設的SPA。SPA MENU提供的選擇頗多,SIGNATURE TREATMENT是KEIHATSU ENLIGHTMENT MASSAGE (1小時50分鐘/定價47,000Yen),內容包括STRETCH、指壓和熱石按摩,日式和歐式混合,按摩師手勢不錯,服務態度當然一流,房間設計和流程也舒適,整體感覺良好。不過,即使SPA不是你杯茶,也千萬要記著來這裡的行溫泳池消磨一、兩個小時,否則你會後悔!於2009年入住東京半島,平日更可以半價享用各款SPA TREATMENTS,絕對VALUE FOR MONEY。
ART
據東京半島的資料介紹,酒店裡擺放了近千件藝術品原作,其中百分之90來自日本本土藝術家。藝術品原作數目之多,已算是酒店界創舉,不過東京半島的另一INNOVATION,更值得表揚 -- 東京半島首創,為房客提供“iPod”虛擬導賞行程(virtual walking tours on an iPod®)。
iPod虛擬導賞行程有兩款,其中一款提供酒店附近景點的導賞行程(“EYE WALK”),包括日比谷公園和皇居外苑,iPod上有景點的畫面,也有導遊的VOICE OVER,依著導遊的聲音指引,便可自行在酒店附近作徒步觀賞遊,並有丸之內地區的歷史介紹,行程約一小時。另一款行程,則是藝術導賞遊(“ART WALK”),地點和目標便是放置在酒店各處的藝術品原作。如此安排,酒店便變成小型藝術館,房客既可參與一個那麼時尚的活動方程式 -- ART + iPod + HOTEL/MUSEUM -- 同時,酒店也沒有白費近千件藝術品原作的投資。
在酒店內的眾多藝術品當中,其中兩件較為矚目,包括擺放在酒店大堂中央、以竹造的「宇宙之龍」(日本設計師KEISEN HAMA作品),寓意平安吉祥;以及以HANCHIKU(版築盛土)方法、用70層不同深淺的啡色黏土砌成的壁畫藝術(日本藝術家SHUHEI HASADO作品),作為RECEPTION後方的裝飾牆。
CONCIERGE'S CHOICE
東京半島的其中一位CONCIERGE龍尾崎(KULLEN R. OZAKI),他說得一口流利英語,我問他如果只能去5個景點,有甚麼好介紹。以下是他的精點推介:
(1)代官山(DAIKANYAMA) -- 購物首選,以精緻LOCAL品牌為主。
(2)築地(TSUKIJI) 全景 -- 築地市場內的停車場7樓天台,可觀看築地的全景;魚生店推介:一家叫“文”的店舖。
(3)KAMEIDO HORMON -- KAMEIDO HORMON是一家位於惠比壽的YAKINIKU(焼き肉)專門店,非常有名,食客大排長龍。從JR惠比壽站出口,見的士站,然後沿著鐵路走便會見到KAMEIDO HORMON的人龍了。
(4)六本木山(ROPPONGI HILLS) -- 要看東京最美的夜景,一定要到六本木山的CITY VIEW/ MADO LOUNGE觀看,晚上10點後去最好。
(5)麻布十番(AZABUJUBAN) --- 龍尾崎本身在麻布十番長大,對這條小街自然特別有感情;不過,麻布十番商店街事實上是一條很適合散步的小街道,有舊式小商店、也有歷史悠久的著名食店(如更科堀井蕎麥麵店),可在這裡悠閒的消磨2至3小時。
東京半島的門前,就是有東京RODEO DRIVE之稱的NAKA-DORI大道,兩旁是櫻花樹,就算不好名牌,也可從這裡很寫意的散步至丸之內和東京車站的商業大樓群。
Sunday, December 13, 2009
Generation Jones ~ Songs I Grew Up With - So many good songs, so many good memories...
Billy Joel
The Stranger; Honesty; Piano Man; She's Always a Woman; Just the Way You Are; My Life; ETC.
Captain and Tennille
Do That To Me One More Time; Love Will Keep Us Together
Charlene
I've Never Been to Me
Crystal Gale http://www.jango.com/music/Crystal+Gayle?l=0Half the Way; You Never Gave Up on Me; Talking in Your Sleep; Don't it Make my Browns Eyes Blue; ETC.
Dan Fogelberg
Longer; Leader of the Band; Run For The Roses; Seeing You Again; ETC.
Dan Hill
Sometimes When We Touch; Can't We Try; It's a Long Road
Earth, Wind & Fire
After The Love Has Gone; September; Let's Groove; Boogie Wonderland; ETC.
Linda Ronstadt
Blue Bayou; You're No Good; Long Long Time; Just One Look; It's So Easy to Fall in Love;
It Doesn't Matter Anymore; The entire Linda Ronstadt with Nelson Riddle and his orchestra record; ETC.
Mary MacGregor
Torn Between Two Lovers; This Girl has Turned into a Woman
Neil Sedaka
Laughter in the Rain; Should've Never Let You Go; ETC.
Gilbert O'Sullivan
Alone Again Naturally; Clair; ETC.
Elton John
Your Song; Sorry Seems to be the Hardest Word; Goodbye Yellow Brick Road;
Candle in the Wind; ETC.
Rod Stewart...; Eric Clapton...Wonderful Tonight...; Randy Crawford...; Bertie Higgins;
Barry Manilow...; Lionel Ritchie...; Quincy Jones; etc... etc...
AND
DONNA SUMMER; BONNIE TYLER; BLONDIE; DARYL HALL & JOHN OATES;
HUMAN LEAGUE; VILLAGE PEOPLE; KOOL & the GANG; THE POLICE; JAPAN;
and all those hot stuff...
AND OF COURSE THE ONE AND ONLY THE QUEEN.
The Stranger; Honesty; Piano Man; She's Always a Woman; Just the Way You Are; My Life; ETC.
Captain and Tennille
Do That To Me One More Time; Love Will Keep Us Together
Charlene
I've Never Been to Me
Crystal Gale http://www.jango.com/music/Crystal+Gayle?l=0Half the Way; You Never Gave Up on Me; Talking in Your Sleep; Don't it Make my Browns Eyes Blue; ETC.
Dan Fogelberg
Longer; Leader of the Band; Run For The Roses; Seeing You Again; ETC.
Dan Hill
Sometimes When We Touch; Can't We Try; It's a Long Road
Earth, Wind & Fire
After The Love Has Gone; September; Let's Groove; Boogie Wonderland; ETC.
Linda Ronstadt
Blue Bayou; You're No Good; Long Long Time; Just One Look; It's So Easy to Fall in Love;
It Doesn't Matter Anymore; The entire Linda Ronstadt with Nelson Riddle and his orchestra record; ETC.
Mary MacGregor
Torn Between Two Lovers; This Girl has Turned into a Woman
Neil Sedaka
Laughter in the Rain; Should've Never Let You Go; ETC.
Gilbert O'Sullivan
Alone Again Naturally; Clair; ETC.
Elton John
Your Song; Sorry Seems to be the Hardest Word; Goodbye Yellow Brick Road;
Candle in the Wind; ETC.
Rod Stewart...; Eric Clapton...Wonderful Tonight...; Randy Crawford...; Bertie Higgins;
Barry Manilow...; Lionel Ritchie...; Quincy Jones; etc... etc...
AND
DONNA SUMMER; BONNIE TYLER; BLONDIE; DARYL HALL & JOHN OATES;
HUMAN LEAGUE; VILLAGE PEOPLE; KOOL & the GANG; THE POLICE; JAPAN;
and all those hot stuff...
AND OF COURSE THE ONE AND ONLY THE QUEEN.
Friday, December 11, 2009
Art & Museum Travel Series ~ 這個觀景台是否Cool?(2006)

(原刊於《信報月刊》,2006年7月)
最近幾次出外遊玩,都登上了觀景台或旅遊塔。六本木山森大廈(Mori Tower)的觀景台(City View)令人讚歎,台北101的觀景台也不賴。今天在亞洲,有了這兩座觀景towers的出現,相對離我們較近的澳門旅遊塔(Macau Tower)便顯得有點失色。聽說正在如火如荼興建中的地鐵上蓋物業Union Square(機鐵九龍站)也將會有全港最高的觀景台。這個由香港四大地產商和地鐵合作的項目非常龐大,建成後是否能超越或媲美六本木山,拭目以待。
六本木山如何成功,不用在此多說。然而,同樣是設有觀景台的三座towers -- 森大廈、台北101和澳門旅遊塔 – 其不同情況和人流比較,也許可以說出一些有趣的現象。
先看看一些數字。2005年三地外地入境旅客人次:日本約六百七十萬、台灣三百多萬、澳門一千八百多萬。森大廈於2003年4月啟用,其觀景台於開幕後短短六個月內,已錄得一百二十萬到訪人次。台北101觀景台於2005年1月正式對外開放,一年後的參觀人次已突破一百萬人次,而在2006年春節期間,參觀人數每日平均超過六千人。澳門塔則於2001年12月開幕,截至2006年初,參觀人次超過三百五十萬,即平均每年參觀人次不足一百萬。以到訪三地的外地旅客比例計,澳門塔的參觀人次似乎稍遜於其他兩個觀景台。以外地旅客和參觀人次兩組數字作切入點,來研究該三個觀景台的營運成績,不是公平,但也不是不公平,三個towers的發展商皆當地財雄勢大的企業,同樣得到當地政府支持,從庶民或旅客的角度看,三個towers的客觀條件相差不會太大。從數目字來作切入點比較該三個觀景台,至少能說明三者市場定位和取向不同。
結合藝術展覽的觀景台
今年(2006年)五月十一日,六本木山森美術館(Mori Art Museum)的館長大衛˙艾略特(David Elliott)在香港藝術中心演講,簡略介紹了森大廈觀景台和森美術館的狀況和發展,其中兩點,值得深思。
用現今城市發展的用語,六本木山是「placemaking」的成功典範,把地產發展、文化藝術、消費、旅遊和生活天衣無縫的融合在一起。艾略特說,儘管六本木山新城項目發展歷時十七年之久,但在規劃之初已經決定同時要設立一個以當代藝術為主的美術館。這是森不動產行政總裁森稔(Minoru Mori)先生的遠見。
然而,森稔先生令人佩服的,不只是有遠見,更是能以相當高品味和智慧去實踐其信念。這是一位具文化素養內涵和智慧的管理人獨到之處。森稔先生巧妙的把森美術館設在森大廈最高的五十三樓,觀景台則設在五十二樓,兩者連在一起,不能分開參觀,約一百港元的入場費同時包括了觀景台和美術館的收費,以國際行情來說,價錢相宜。
艾略特說,森稔先生縱使希望更多人能接觸藝術,但同樣明白推廣藝術的難度,因此他把美術館和觀景台相連在一起(這包括二者的建築設計、路線圖設計、藝術內容和收費等各方面的統一規劃),二者互相增值,也可說是唇齒相依。只在觀景台遊覽可能比較單調,而美術館獨立設置的話又恐怕人流不足,如此二者結合在一起,觀看心靈和觀看城市兩種慾望皆能滿足,兼具物質和精神意義。森稔先生的構思在推廣文化藝術之餘,更同時把投資風險降低,是具深度的商業智慧。同樣一類規劃,如果落在毫無文化內涵的發展者手中,有沒有美術館的設置和社會責任也成問題,即使有同樣理念,負責執行的管理人也可能因為缺乏文化藝術素養而做得雞手鴨腳、半湯半水。
說到有關一個藝術、文化旅遊設施如何才能配合成功,艾略特有心得,他認為:it has to be a cool place to go。言簡意賅。「Cool」一字在這裡,應該是指時尚新穎、具品味卻不浮誇、含蓄高雅卻每每有驚喜,整體經驗會是暢快愉悅、心靈滿足的。跟「潮」或「hip」有點不同。《經濟學人》雜誌便形容森大廈觀景台為東京最時尚(the most fashionable)的一個。
可以這麼說,森大廈的觀景台,因為與森美術館相連,配合六本山新城的整體規劃,根本已超越了舊式觀景塔的一般旅遊功能,而把旅遊和時尚徹底混為一體。因此很cool,大家都樂此不疲的去完又去。
結合頻繁行銷活動的觀景台
台北101觀景台位處的新發展信義計劃區,是另一個placemaking的例子。回想十年前該區只有兩、三幢大廈:世貿中心,新光三越百貨才只有一個館,感覺冷清;過了數年,凱悅飯店、紐約紐約、華納威秀陸續啟用;到了今天,巨型的誠品旗艦店亦已進駐該區,新光三越共開了四個巨館,而台北101更是話題之作。現在,這裏更是台北市的市政中心,台北市政府、台北市議會皆位於此。以往該區不能步行前往,只能以計程車代步,今天則可以坐捷運到市政府站下車,然後輕鬆漫步於區內各幢相連大樓之間。
今天的台北信義新區跟東京的六本木山有少許相似,也是集地產發展、文化藝術、消費、旅遊和生活於一身的社區。雖然那裡缺乏像森美術館如此時尚的「空中美術館」,但至少也有共八層的誠品旗艦店和偌大的Page One書店坐陣,絕對不乏文化氣息和內容。
森大廈觀景台以美術館的概念,成功打造出旅遊觀景台的新境界。台北101觀景台的賣點,則是與大型高級購物商場和食肆相連,定位屬高檔。觀景台位於台北101大樓的八十九樓上,跟森大廈的觀景台一樣,面積很大,包括東南西北四面。台北101的管理者利用觀景台的偌大空間,定期舉辦多項活動,為觀景台增值,例如香港杜莎夫人蠟像的部份巨星蠟像展覽;又或是在農曆年期間舉辦「元宵節12生肖紙藝燈會」,現場設置三百隻以上不同的十二生肖紙燈籠,並設有中、英、日文版本的十二生肖運勢,讓所有觀景台的國內外遊客邊賞燈、觀景,邊看運勢,妙哉。除了專屬觀景台的行銷活動之外,基本上整個台北101商場幾乎每月每周都舉辦不同的行銷活動,刺激參觀人流。
台北101的管理者認為,他們「有別於其他國家觀景台的經營模式,除了提供至高點的台北美景供人攬勝外,更頻繁的舉辦許多創新的行銷活動,讓消費者除了體驗登上台北頂峰的感動之外,更能於觀景台發掘更多旅遊樂趣。」
森大廈觀景台或台北101觀景台,皆以相同基本概念來營運,即觀景台周邊必定包含文化藝術、旅遊、生活和消費的元素,且交通便利,並有大量可散步的空間;而觀景台本身則以不時更替的軟性內容增值,有助提升參觀人次。
結合會展娛樂設施的觀景台
至於澳門塔,其定位和營運模式,似乎有點不同。從其全名「澳門旅遊塔會展娛樂中心」便可窺探一二。在這裡,與觀景台相連的主元素並非文化藝術、生活和消費,而是會展娛樂(博彩)設施。商業會議展覽(以及最近舉行的藝術拍賣會)對於一般市民和旅客的吸引力自然相對較低。而更有點不幸的是,澳門塔的展覽和商場面積小,展覽和商店乏善可陳,欠缺吸引力,未能產生人氣。也許將來加入更多的娛樂博彩設施或有助提升觀景台的參觀人次。
至於澳門塔觀景台本身,目前沒有提供可定期更替的軟性內容;於2004年後加進的「空中展館」暫時未見有精彩的文化藝術展覽,未能成為話題。為澳門塔觀景台增值的,反而另一套硬設施──AJ Hackett各項挑戰體能和膽量、需要以安全設施輔助的高空活動,如高飛跳、百步登天等。這些高空活動當然具創意,但卻可能「過cool」,一般旅客不太可能隨時隨意參與,起碼沒有膽量的不行。相對森大廈觀景台的藝術展覽、或是台北101觀景台的行銷活動,高空活動也許較難推動群聚效應。
其實澳門塔從2001年年底開幕至今,也舉辦過不少有趣活動,但似乎仍然欠缺點甚麼;又或者是策略已備,只欠各有關單位和元素就位。在三個觀景台之中,澳門塔最早開幕,路反而好像更難走。
在管理澳門塔的信德集團2005年年報裡,集團表示將會於與澳門塔毗鄰的南灣地盤建設住宅、酒店、商業大樓和商場(可能包括賭場),並與澳門塔相連。假若規劃理想,能產生placemaking的群聚效應的話,將有助進一步帶動澳門塔的人流至更高層次。
10的力量
過去十多年,新建的超高towers都集中在亞洲,這裏的人對towers和旅遊及城市生活關係的興趣和關注只會有增無減,而其市場競爭亦會更趨激烈。
早前由城市土地學會、RICS特許測量師學會和商界環保協會合辦、於香港舉行的「締造城市價值」國際會議上,其中一位講者Fred Kent III,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PPS)的總裁,提出一條創造理想地方(place)或目的地(destination)的方程式。PPS是紐約更生計劃的重要成員之一,他們所提出的方程式有參考價值。他們介紹的這個方程式叫「10的力量」(Power of 10),即每個城市或社區,必須要有10個或以上的主要地方或目的地;而每個目的地必須要有10個或以上的主要重點;每個重點裡又必須要有10個或以上的活動。如此類推,10個再衍生10個,要做到每一個生活在該地方的人,都能夠從該地方獲益,各取所需。而對於遊客來說,假如今天只能到訪某個城市或社區的其中5個目的地,或只能參與該個目的地的其中5個活動,下次便有理由再次到訪該個城市或目的地。PPS舉的其中一個例子,一個紐約中央公園裏,便已擁有20個目的地,給當地市民和遊客享用。
香港的Power of 10又在哪裡呢﹖我們的政府有沒有把這個城市最好的地方給這裏的人共享?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