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1, 2009

Art & Museum Travel Series ~ 這個觀景台是否Cool?(2006)


(原刊於《信報月刊》,2006年7月)


最近幾次出外遊玩,都登上了觀景台或旅遊塔。六本木山森大廈(Mori Tower)的觀景台(City View)令人讚歎,台北101的觀景台也不賴。今天在亞洲,有了這兩座觀景towers的出現,相對離我們較近的澳門旅遊塔(Macau Tower)便顯得有點失色。聽說正在如火如荼興建中的地鐵上蓋物業Union Square(機鐵九龍站)也將會有全港最高的觀景台。這個由香港四大地產商和地鐵合作的項目非常龐大,建成後是否能超越或媲美六本木山,拭目以待。


六本木山如何成功,不用在此多說。然而,同樣是設有觀景台的三座towers -- 森大廈、台北101和澳門旅遊塔 – 其不同情況和人流比較,也許可以說出一些有趣的現象。


先看看一些數字。2005年三地外地入境旅客人次:日本約六百七十萬、台灣三百多萬、澳門一千八百多萬。森大廈於2003年4月啟用,其觀景台於開幕後短短六個月內,已錄得一百二十萬到訪人次。台北101觀景台於2005年1月正式對外開放,一年後的參觀人次已突破一百萬人次,而在2006年春節期間,參觀人數每日平均超過六千人。澳門塔則於2001年12月開幕,截至2006年初,參觀人次超過三百五十萬,即平均每年參觀人次不足一百萬。以到訪三地的外地旅客比例計,澳門塔的參觀人次似乎稍遜於其他兩個觀景台。以外地旅客和參觀人次兩組數字作切入點,來研究該三個觀景台的營運成績,不是公平,但也不是不公平,三個towers的發展商皆當地財雄勢大的企業,同樣得到當地政府支持,從庶民或旅客的角度看,三個towers的客觀條件相差不會太大。從數目字來作切入點比較該三個觀景台,至少能說明三者市場定位和取向不同。


結合藝術展覽的觀景台

今年(2006年)五月十一日,六本木山森美術館(Mori Art Museum)的館長大衛˙艾略特(David Elliott)在香港藝術中心演講,簡略介紹了森大廈觀景台和森美術館的狀況和發展,其中兩點,值得深思。


用現今城市發展的用語,六本木山是「placemaking」的成功典範,把地產發展、文化藝術、消費、旅遊和生活天衣無縫的融合在一起。艾略特說,儘管六本木山新城項目發展歷時十七年之久,但在規劃之初已經決定同時要設立一個以當代藝術為主的美術館。這是森不動產行政總裁森稔(Minoru Mori)先生的遠見。


然而,森稔先生令人佩服的,不只是有遠見,更是能以相當高品味和智慧去實踐其信念。這是一位具文化素養內涵和智慧的管理人獨到之處。森稔先生巧妙的把森美術館設在森大廈最高的五十三樓,觀景台則設在五十二樓,兩者連在一起,不能分開參觀,約一百港元的入場費同時包括了觀景台和美術館的收費,以國際行情來說,價錢相宜。


艾略特說,森稔先生縱使希望更多人能接觸藝術,但同樣明白推廣藝術的難度,因此他把美術館和觀景台相連在一起(這包括二者的建築設計、路線圖設計、藝術內容和收費等各方面的統一規劃),二者互相增值,也可說是唇齒相依。只在觀景台遊覽可能比較單調,而美術館獨立設置的話又恐怕人流不足,如此二者結合在一起,觀看心靈和觀看城市兩種慾望皆能滿足,兼具物質和精神意義。森稔先生的構思在推廣文化藝術之餘,更同時把投資風險降低,是具深度的商業智慧。同樣一類規劃,如果落在毫無文化內涵的發展者手中,有沒有美術館的設置和社會責任也成問題,即使有同樣理念,負責執行的管理人也可能因為缺乏文化藝術素養而做得雞手鴨腳、半湯半水。


說到有關一個藝術、文化旅遊設施如何才能配合成功,艾略特有心得,他認為:it has to be a cool place to go。言簡意賅。「Cool」一字在這裡,應該是指時尚新穎、具品味卻不浮誇、含蓄高雅卻每每有驚喜,整體經驗會是暢快愉悅、心靈滿足的。跟「潮」或「hip」有點不同。《經濟學人》雜誌便形容森大廈觀景台為東京最時尚(the most fashionable)的一個。


可以這麼說,森大廈的觀景台,因為與森美術館相連,配合六本山新城的整體規劃,根本已超越了舊式觀景塔的一般旅遊功能,而把旅遊和時尚徹底混為一體。因此很cool,大家都樂此不疲的去完又去。


結合頻繁行銷活動的觀景台

台北101觀景台位處的新發展信義計劃區,是另一個placemaking的例子。回想十年前該區只有兩、三幢大廈:世貿中心,新光三越百貨才只有一個館,感覺冷清;過了數年,凱悅飯店、紐約紐約、華納威秀陸續啟用;到了今天,巨型的誠品旗艦店亦已進駐該區,新光三越共開了四個巨館,而台北101更是話題之作。現在,這裏更是台北市的市政中心,台北市政府、台北市議會皆位於此。以往該區不能步行前往,只能以計程車代步,今天則可以坐捷運到市政府站下車,然後輕鬆漫步於區內各幢相連大樓之間。


今天的台北信義新區跟東京的六本木山有少許相似,也是集地產發展、文化藝術、消費、旅遊和生活於一身的社區。雖然那裡缺乏像森美術館如此時尚的「空中美術館」,但至少也有共八層的誠品旗艦店和偌大的Page One書店坐陣,絕對不乏文化氣息和內容。


森大廈觀景台以美術館的概念,成功打造出旅遊觀景台的新境界。台北101觀景台的賣點,則是與大型高級購物商場和食肆相連,定位屬高檔。觀景台位於台北101大樓的八十九樓上,跟森大廈的觀景台一樣,面積很大,包括東南西北四面。台北101的管理者利用觀景台的偌大空間,定期舉辦多項活動,為觀景台增值,例如香港杜莎夫人蠟像的部份巨星蠟像展覽;又或是在農曆年期間舉辦「元宵節12生肖紙藝燈會」,現場設置三百隻以上不同的十二生肖紙燈籠,並設有中、英、日文版本的十二生肖運勢,讓所有觀景台的國內外遊客邊賞燈、觀景,邊看運勢,妙哉。除了專屬觀景台的行銷活動之外,基本上整個台北101商場幾乎每月每周都舉辦不同的行銷活動,刺激參觀人流。


台北101的管理者認為,他們「有別於其他國家觀景台的經營模式,除了提供至高點的台北美景供人攬勝外,更頻繁的舉辦許多創新的行銷活動,讓消費者除了體驗登上台北頂峰的感動之外,更能於觀景台發掘更多旅遊樂趣。」


森大廈觀景台或台北101觀景台,皆以相同基本概念來營運,即觀景台周邊必定包含文化藝術、旅遊、生活和消費的元素,且交通便利,並有大量可散步的空間;而觀景台本身則以不時更替的軟性內容增值,有助提升參觀人次。


結合會展娛樂設施的觀景台

至於澳門塔,其定位和營運模式,似乎有點不同。從其全名「澳門旅遊塔會展娛樂中心」便可窺探一二。在這裡,與觀景台相連的主元素並非文化藝術、生活和消費,而是會展娛樂(博彩)設施。商業會議展覽(以及最近舉行的藝術拍賣會)對於一般市民和旅客的吸引力自然相對較低。而更有點不幸的是,澳門塔的展覽和商場面積小,展覽和商店乏善可陳,欠缺吸引力,未能產生人氣。也許將來加入更多的娛樂博彩設施或有助提升觀景台的參觀人次。


至於澳門塔觀景台本身,目前沒有提供可定期更替的軟性內容;於2004年後加進的「空中展館」暫時未見有精彩的文化藝術展覽,未能成為話題。為澳門塔觀景台增值的,反而另一套硬設施──AJ Hackett各項挑戰體能和膽量、需要以安全設施輔助的高空活動,如高飛跳、百步登天等。這些高空活動當然具創意,但卻可能「過cool」,一般旅客不太可能隨時隨意參與,起碼沒有膽量的不行。相對森大廈觀景台的藝術展覽、或是台北101觀景台的行銷活動,高空活動也許較難推動群聚效應。


其實澳門塔從2001年年底開幕至今,也舉辦過不少有趣活動,但似乎仍然欠缺點甚麼;又或者是策略已備,只欠各有關單位和元素就位。在三個觀景台之中,澳門塔最早開幕,路反而好像更難走。


在管理澳門塔的信德集團2005年年報裡,集團表示將會於與澳門塔毗鄰的南灣地盤建設住宅、酒店、商業大樓和商場(可能包括賭場),並與澳門塔相連。假若規劃理想,能產生placemaking的群聚效應的話,將有助進一步帶動澳門塔的人流至更高層次。


10的力量

過去十多年,新建的超高towers都集中在亞洲,這裏的人對towers和旅遊及城市生活關係的興趣和關注只會有增無減,而其市場競爭亦會更趨激烈。


早前由城市土地學會、RICS特許測量師學會和商界環保協會合辦、於香港舉行的「締造城市價值」國際會議上,其中一位講者Fred Kent III,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PPS)的總裁,提出一條創造理想地方(place)或目的地(destination)的方程式。PPS是紐約更生計劃的重要成員之一,他們所提出的方程式有參考價值。他們介紹的這個方程式叫「10的力量」(Power of 10),即每個城市或社區,必須要有10個或以上的主要地方或目的地;而每個目的地必須要有10個或以上的主要重點;每個重點裡又必須要有10個或以上的活動。如此類推,10個再衍生10個,要做到每一個生活在該地方的人,都能夠從該地方獲益,各取所需。而對於遊客來說,假如今天只能到訪某個城市或社區的其中5個目的地,或只能參與該個目的地的其中5個活動,下次便有理由再次到訪該個城市或目的地。PPS舉的其中一個例子,一個紐約中央公園裏,便已擁有20個目的地,給當地市民和遊客享用。


香港的Power of 10又在哪裡呢﹖我們的政府有沒有把這個城市最好的地方給這裏的人共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