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刊於《MH》(摩登家庭),2006年6月)
中國當代藝術領風騷
叢林裏的黑鑽石:上海當代藝術館
上海當代藝術館(MoCA Shanghai)於去年(2005年)九月開幕,開館不足一年已成功在國際藝壇上建立聲名。本文專訪該館幾位骨幹成員,包括主席兼館長龔明光、行政總監孫文倩和創意總監陸蓉之,聽他們細說藝術館的成立過程、定位以及長遠發展。我們也訪問了負責改建該館的建築設計師劉宇揚,看他如何把一個被廢棄的溫室變成現在這座充滿生命力的當代藝術館,如叢林裏的黑鑽石般發光發亮。
一個發展中的地方可以充滿無限可能性。人生走到某一個階段,往往會籌謀下一個階段的發展。假如碰上天時地利人和,精彩的東西和事情便會順應而生。
上海當代藝術館(MoCA Shanghai,以下簡稱「藝術館」)大概便是這樣一個例子。
因「上海當代藝術館」之名
MoCA Shanghai在去年九月開幕,當時前往採訪的香港媒體不多,只有數份相對有較大篇幅給予文化藝術內容的報章報導。而事實上直到目前為止,MoCA Shanghai亦未見有排山倒海的宣傳。因此,我們這本香港雜誌在四月份的某一天說要採訪他們,對他們來說,似乎不無一點意外。蓋根據藝術館的行政總監孫文倩(Miriam Sun)所說,因為種種原因,其中包括資源所限,他們暫時較集中在中國上海當地做宣傳。
不過,這卻無礙他們在國際藝壇上建立聲譽,以及與國際重要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建立關係。畢竟,他們的名字叫「上海當代藝術館」。藝術館的開幕展覽,便已是名字響噹噹的法國當代藝術大師皮爾和吉爾(Pierre et Gilles)的回顧展(該展覽為「中國法國年」的閉幕活動)。而美國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Guggenheim Museum)亦已定於2007年6月在MoCA Shanghai舉行「美國300年」當代部份的展覽(該展覽亦會在上海博物館和上海美術館同步舉行)。
上海當代藝術館在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下誕生。然而在孫文倩所說的「資源所限」下,藝術館的主席兼館長龔明光(Samuel Kung)仍然冒著極可能會虧本的前景進發,私人投放以千萬元計的資金去建造和經營這家非營利藝術館的決定,更叫我們動容。
龔明光是香港著名珠寶商人,在上海出生,七歲移居香港,近年將生意延伸回老家。
MoCA Shanghai的玻璃館址是幢現成建築物,本是上海人民公園內的一個溫室,但使用率不高。
大約在2002、03年間,龔明光看中這座玻璃館,萌生設立翡翠珠寶展示館和工作室的念頭,遂向黃浦區政府提出租用。他說當時亦有其他人競投,大家都看中這塊福地,有人想用來建私人會所,也有人想用來做婚紗店。
競投一幅地或一所設施,以至最後把意念落實、經營,當中經歷的轉折、人事變遷、信念動搖和需要付出的精力和耐性,往往不為外人道。這在龔明光和善但深邃的眼神中流露了出來。
雖然當初的想法是要在玻璃館址設立一個珠寶玉石展示館,但吸納各方(包括藝術界資深人士張頌仁和何慶基等)意見後,龔明光改變初衷,決定建立非營利、以推動當代藝術和設計創意為主的美術館。這個想法得到黃浦區政府積極回應,因為這正好配合上海市政府要在2010年世博前建設多家博物館和美術館的政策方向。而雖然藝術館是私營的,但當地政府仍然給予他們使用「上海當代藝術館」這個重要名稱,館址並且置身上海大劇院、上海博物館和上海美術館這文化建築群當中,要肩負共同推動上海以至中國藝術發展的使命不言而喻。
因此,即使藝術館是私營兼非營利,館長龔明光說,他和他的團隊成員,當中包括行政總監孫文倩和創意總監陸蓉之,走每一步都要非常小心謹慎。因為他們要面對的,除了政府,還有全世界的博物館和美術館;他們表示,要確保遵守「museum」的國際定義、道德規範和守則。
龔明光言語間處處流露謙厚,強調建立這家非營利藝術館不是甚麼了不起的事情,但他那種商人特有的銳利眼光和遠見,以及通透的邏輯分析力,無疑是藝術館得以誕生和妥善營運的重要推動力。
全球的目光現在都集中在上海是客觀事實。但這還不夠,龔明光要挑選的還要是上海深具歷史意義和地利位置的人民公園,那就與別不同了。他坦言藝術館館址是上海其中一個最佳位置;他說,轉換在香港,以他個人力量要找到,甚至租用同樣優越的位置,連想的份兒也沒有。情況就有點像在香港的維多利亞公園或九龍公園裡建一個當代藝術館。
究竟上海人民公園在上海市民生活中佔多重地位?龔明光本身是上海人,他最清楚。人民公園與現在的人民廣場相連,是現時上海行政文化中心。解放前,這裡是遠近聞名的「上海跑馬廳」,經歷大戰後改成為公園。龔明光說,數十年來,由於上海生活環境比較擠迫,上海市民無論老少都來這裡聚會,讀書溫習拍拖結婚都在這裡,因此這裡充滿上海市民很多回憶。
人民的美術館
把「上海當代藝術館」建在人民公園裡的象徵意義,更合理地延伸至藝術館的定位和長遠目標。龔明光和他的團隊的想法是:當代藝術的發展緊貼時代,而且接觸面較廣,所以他們認為當代藝術應與普羅市民更加接近,如此,建在人民公園裡的藝術館便應當是人民的美術館。因此,他們挑選或策展的展覽,都可說是較具親和力和較為雅俗共賞的,因為他們的對象是廣大市民。藝術館剛舉辦完的《虛擬的愛》動漫展覽便是其中一例。
藝術館的創意總監陸蓉之(Victoria Lu)認為,動漫藝術(Animamix Art = Animation + Comic)是屬於廿一世紀繽紛多彩的新美學,並且還在日益壯大。她說:「有別於傳統的藝術創作,動漫藝術的完成,往往需要團隊整合以及專業分工的多重交疊合作,因而必須動員龐大的人力、物力與財力,不像是傳統的藝術創作者,可以在一個封閉的工作室裡獨立完成。因此,跨領域的產業整合,是動漫藝術的特殊現象,例如美國、日本的動漫畫產業所發展的衍生產品,種類之豐富,涵蓋到民生用品、衣食住行,幾乎無所不包。所以,動漫產業的產值,不僅在於動漫藝術的本身,而是一個時代文化力量相加的總體。」《虛擬的愛》展覽更特意打破藝術館白盒子的傳統法則,將大量使人眼花撩亂的展品充滿展場每一個角落,展出作品強調或鼓勵和觀眾之間的互動,觀眾甚至可以和部份作品互動去「玩展覽」,就像到了遊樂場一般。
藝術館定位為人民美術館,而她的長遠目標和方向則與「中國branding」結合。龔明光認為這是必然的,他說:「因為任何成功的國際品牌,都必定與文化藝術結合,而將來中國品牌要走向國際,要講歷史,也一定要結合文化藝術。」因此藝術館著重發掘和推廣中國新一代藝術家,尤其是在70、80年代出生而暫時尚未闖出名堂的一群。(有說這一代的中國人有個「387」的代號,即30歲開外,80年代唸大學,70年代出生;年輕中國名作家毛尖是他們矚目的代表之一。)《無休無止》攝影與新媒體展可說是藝術館特意為他們而策展的,館長甚至連策展的任務也特意委托予年輕、有天份的廖薇和張溫惠。廖薇說,他們為了搞好這個展覽,四處尋找藝術,包括其中一個參展的藝術家是他們偶然在博客(Blog)中發現的。
動漫展覽和中國「387」代人的作品展覽,旗幟鮮明的表明MoCA Shanghai要做一個屬於人民的當代藝術館。龔明光坦言,希望藝術館會成為一個icon,一道門一扇窗,一個中國藝術家與國際藝術界的交流平台。他更認為藝術館有機會做到收支平衡,他說:「尤其在上海很多不可能發生的都會發生,看自己如何努力。」在紐約蘇富比剛舉行完的首場亞洲當代藝術拍賣會上,中國當代藝術家張曉剛的《血緣:同志120號》以97.92萬美元的高價成交,從投資角度看,足證明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已從小眾的市場層面提升為引人注目的市場焦點。雖然MoCA Shanghai是非營利的,但他們將來仍然要為藝術館的經費周章,例如要找企業贊助,這個消息對龔明光來說大概應是一口強心針,儘管這個熾熱的市場可能會出現一些調整。
龔明光似乎愈做愈上癮。他非常享受整個過程,亦明言沒有後悔(即使他還是不太敢告訴家人究竟花了多少錢),因為他深明精神意義不是用金錢來衡量。問他過程中最難忘的事情是甚麼,他很認真的想了一會兒才說,是年青藝術家因為有了這個無合約、無條件發表作品機會的平台而對藝術館的由衷感謝。「年輕藝術家可能就只在我們這裡做一次展覽,但這個機會卻可能影響他們一生,有甚麼事情比這更好呢。」龔明光輕輕卻堅定而自豪的說。
創意總監陸蓉之:中國立場
龔明光做翡翠珠寶生意多年,他自然明白一塊美玉不可思議的魅力。但他卻沒有想到,MoCA Shanghai竟然有磁石般的吸引力,匯聚各方人才。開館前後有香港資深藝術策展人何慶基(Oscar Ho)為他們獻計,建立國際藝術關係,並促成了Pierre et Gilles的展覽。現時在藝術館工作的人員,包括受薪和義務的,更是來自全球多個國家,包括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奧地利和維也納。而當中最具經驗又最賣力的,則要數現任的義務創意總監陸蓉之。
在藝術館裡,大家都叫陸蓉之做陸老師,因為她是非常有名和資深的藝術家、藝評人、策展人和藝術老師。她的老家是上海,在台灣和美國接受教育,長期在美國從事藝術工作,90年代在台灣出任多所大學的藝術系教授,藝術著作甚豐,負責策劃的展覽眾多,更是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創始人之一,現為該館基金會董事。現時,陸老師台灣、上海兩邊走,不是在台灣教書,就是在上海當代藝術館當義工,為藝術館奔波協力。
雖然龔明光說藝術館現時仍是小孩學走路的階段,但有了陸老師這位識途老馬相助,藝術館的前路顯得更清晰可見。陸老師跟我們詳細闡釋中國和當代藝術的狀況及前景,以及MoCA Shanghai的大方向。
「MoCA Shanghai在中國來說是第一次出現這種私人兼非營利形式的藝術館。我們走出這一步,我們走每一步都要佷小心,因為怎樣在中國做出一個私人但非營利性質的藝術館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我們背負著MOCA這個名字,所以我們的館長非常在意我們展覽的quality,不會因為是私人的便會在素質上打折扣,相反更應該做到與世界私人藝術館接軌。也因為我們要與國際接軌,我們更要展示我們的中國立場,因為我們是上海的MOCA,在全球矚目的大都會裡扮演這個文化先鋒的角色,所以我們的展覽要有中國特色、中國立場。
在藝術領域裡,她所說的中國立場是甚麼呢?
「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有她自己的歷史背景。我們自己策展的展覽,特別在意以中國美術、中國當代藝術的環境作為挑選作品的準則,從社會的、人民的、美術的角度去呈現一個中國當代美術的狀況。
「上海雙年展從今屆開始,以後每一屆都會有當代藝術、MOCA這一部份。」
綜合館長龔明光和創意總監陸蓉之所述,從中國立場出發,建立一個與國際接軌的跨領域國際藝術交流平台,大概就是上海當代藝術館的長遠目標。
藝術館2006-07年已落實的展覽包括:《伊利生活美學展》(Illy Cup, 8-22.5.2006)、《動漫原創展》(The Original Animamix, 8-22.5.2006),還有「中國意大利年」的《藝術製造的意大利:現在》展覽、意大利設計展、上海雙年展當代部份、台灣攝影歷史展、古根海姆博物館策展的「美國300年」當代部份等等。
叢林裏的黑鑽石
除了有幾位資深藝術人從旁相助,提供意見之外,龔明光似乎特別喜歡跟年輕人合作。他把玻璃館改建為當代藝術館的建築設計重任,交托予劉宇揚(Liu Yuyang),一位三十出頭的年青建築師。
劉宇揚在台灣出生,在美國接受大學教育,獲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學位,曾在紐約SOM建築事務所和波士頓Leers Weinzapfel建築事務所工作,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他曾參與的建築設計項目包括:紐約Bear Stearns投資銀行總部大樓建築設計、寧波高教區規劃設計、汕頭大學校園規劃設計、香港中文大學校園規劃設計、香港地鐵公司中環碼頭概念方案等等,但肩負一座藝術館的總建築設計任務,還是第一次。所以他說:「一旦有機會就不會放棄。因為縱使困難重重,但是這個項目對一群年輕建築師和工程師來說,是個不可思議和無法抗拒的機會。在國外的同業也許要等上好多年才能成就如此顯著和關鍵的項目。」
從零開始打造一座耀眼奪目的藝術館,當然是龐大工程,但要把現成建築物成功改建亦不容易。在不能打掉舊瓶的前提下,如何把它變成新瓶新酒,一座重新賦予生命力的新建築是劉宇揚和他的團隊要面對的挑戰。
在整個規劃當中,他們做了幾個重點改動。首先,在建築物的入口和三樓加建部份,他們加入了數個比較突出的幾何玻璃體來「融解」舊玻璃房原有的外形,突顯當代藝術館的獨特個性。另外,劉宇揚說:「在水泥房的部份,斜著排列的『蒙古黑』花崗岩外牆配合了同樣斜列的不銹鋼窗,體現出另一種含蓄而與眾不同的外觀。這結果既不是僅僅的裝修,也不完全是單純的加建,而是在保留原結構體的條件下做徹底的改頭換面。」
其次,為了要配合公園和週邊的環境,務求要把建築物與公園裡的樹木景致和人民的活動融合,他們特意把藝術館正門前的一塊地鋪上介乎黑色與灰色之間的地台,間接變成一個小廣場,把藝術館的空間延伸出去,也把藝術館與公園的環境連在一起。劉宇揚認為這樣做亦同時為公園增值。現在他看到老人家在藝術館前的小廣場上耍太極、聊天,覺得很有意思。他說,一座建築物不一定要時刻都當主角,有時候也可以成為人們生活的背景;那些老人家可能不會進去藝術館,但他們卻永遠看到有人進去。
劉宇揚的另一個重點設計,是在藝術館的展覽空間加建一道斜坡橋,也可說是整個藝術館的靈魂所在。他解釋道,斜坡橋的設計用最少量的鋼材(不到3噸)和最大的跨距(近30米)連接了兩個主展覽層。弧狀的結構體從不同切面穿過藝術館的白盒子空間,提供了參觀者從不同角度和高度觀看大型藝術裝置的可能性。這與當代藝術作品較具靈活性裝置的特質配合得天衣無縫。劉宇揚有點無奈但也自豪的說,他們先後換了三個施工隊才能把這個弧形斜坡橋做好。他更盛讚設計團隊的表現一流,每一位參與者都堅守崗位並發揮個人所長:Ronan Collins負責非常重要的結構部份;周天朗和蔡暉負責空間與形體設計;余振明抓細部、燈光和材料;李德明把關水電方面並確保藝術管的環保到位。而他自己呢,則需要確保最初的設計意念得到最大程度的實踐。
現在,藝術館已經開幕近九個月,亦已舉辦過數個展覽,劉宇揚最滿意的,是藝術館的展覽空間成為建築物的「永恆」部份,足以支持每一個不同形式的展覽甚至宴會;而每一個展覽,他說,就好像本來便是屬於這裡。
劉宇揚曾經用「一顆黑鑽石」、又或是「a diamond in the rough」(未經琢磨的鑽石)來形容藝術館。我則用「叢林裏的黑鑽石」來形容上海當代藝術館。從熙來攘往的南京西路進入寧靜閑適的人民公園,經過公園內的叢林小徑,那蒙古黑花崗岩夾亮麗玻璃外牆的上海當代藝術館便躍現眼前,而藝術館內則是令人目眩、可堪賞玩的藝術品。我們看到的是一廈環一園、一園環一木、一木環一亭的景致,就在這層層疊疊的大都會景象中,上海當代藝術館如叢林裏的一顆黑鑽石,佇候中國當代藝術火紅年代的來臨,拼發光芒。